尧都区段店乡九洲堡村是个十分古老的村落,村子小,人自然也不多,但村里人对教育却非常重视。即使是在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也依然如此。近日,年近耄耋之年的九洲堡村民韩登禄回忆了他所经历和了解的民国时期的教育。
韩登禄介绍,民国时期九洲堡村有村堡,村里设立的学校原先称私塾,位于村子西边堡门旁的小庙里,这个地方也被村民俗称西头庙。当时,西头庙一度就是私塾的名称和代词。
有庙就有殿。西头庙小,殿也不大,殿内仅能容下一个木雕的神像,高60厘米左右,雕刻技法精妙,刀法犀利,线条舒展流畅,栩栩如生。民国时期的九洲堡学校就在小庙前的院里,院内的东、西厢房为教室。教室也不大,面积均为三四十平方米左右。
“私塾里教学的老师原先唤作先生,我曾在那个私塾里上过课,老师以河西人居多,而且还记得不少老师的名字。”韩登禄回忆,民国时期在庙内教书的先生有苗先红(音)、苗红青、乔普基等,日本人入侵临汾后教学的是樊攻先生,樊先生个子不高,瘦瘦弱弱的,家住东关樊家圪垌,后期还有南练村的郭寿章等先生。
临汾解放后,在九洲堡教学的还有胡文英、冯文焕、郭文通、王先生(河西)、韩云英、董春花等教师。
记者张春茂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