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尧都区108国道南孙段,一辆大车侧翻,驾驶员被困驾驶室,情况不明……”2017年12月8日,尧都区贾得乡兴村网格员郭青峰在现场发现交通事故后,立即拨打120,同时通过专用智能手机,将信息上传至尧都区综合治理信息系统。尧都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李阳收到信息后,火速联系交警,因发现及时,大车司机安全脱险。
“通过综合治理信息系统,我们不仅可以查看每名网格员的工作动态,还能随时掌握辖区内治安情况。只要辖区内有突发情况发生,网格员就能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尧都区综治中心主任许养栋对记者说。网格员使用移动APP将信息第一时间即时直播传输,形成前沿与后台同频共振,使综治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实战指挥中心,为及早防控和化解各类源头性、基础性社会问题,加快应急处置重大紧急事件赢得了先机、争得了主动。
这是2017年以来尧都区聚焦实战、对标发力,全面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综合运用一体化实战应用平台、大力推进平安尧都建设的缩影。同时,这也印证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新精神、新要求在尧都区落地生根。
激活平安细胞 打通平安脉络
推进平安尧都建设,既离不开决策者高屋建瓴的统筹规划,也需要扎实有效基层工作的支撑。乡镇(街道)、村(社区)这些基层单位虽小,却直接关乎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只有激活这些基层单位的平安细胞,才能打通全社会的平安脉络,筑牢平安防线。为此,尧都区认真对照国家标准,按照重在应用、贵在实用原则,坚持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在原社管中心基础上提档升级,全区26个乡镇(街道)、75个农村(社区)建成规范化综治中心,实现了名称标识、制度版面、场地设施、工作流程、工作台账、工作网络“六个统一”。改扩建后,尧都区综治中心设置了“一厅五室”,配套了档案、值班附属设施,接入100兆光纤专线,安装了通信、大屏显示、信息处理和综治视联网等系统;城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全部接入区中心,试点村视频监控全部接入乡镇中心,三级综治中心已全部具备网格信息上报处置、矛盾纠纷调处、指挥调度、监控研判、心理服务、便民服务六大功能,推动实现三级综治中心建设系统化、信息化、专业化、实体化、实战化。
在乔李镇综治中心,信息研判室、矛盾调解室、心理服务室、群众接待室、综治信息平台“四室一平台”依次排列。工作流程等上墙版面,服务窗口设置合理,办公环境整洁规范,亮丽、清新的室内设计风格,让人感觉这里更像一个温暖的家;走进每一个房间,看到的是一张张笑脸,工作人员一句轻声的问候,似一股温馨暖流拂面而来,让前来办事的群众打心眼儿里感到惬意、舒心。
2017年12月26日,记者走进乔李镇综治中心群众接待室,只见屋里窗明几净,座椅、政策解答提示卡等一应俱全,墙上“恪尽职守,夙夜在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格外引人注目。正在这里办事的村民刘建军感慨地说:“自从有了综治中心,大伙儿方便多了。这里不仅能问事、办事,还能解决事情,真正做到了为老百姓服务。”
如今,尧都区三级综治中心犹如撒下一张大网,每个网格员如同一根网线,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方方面面,信息得以迅速传递和反馈。遍布城乡的综治中心已成为集整合资源、提升效能、服务群众、维护平安为一体的桥头堡,筑牢了平安建设根基。
发挥实战功能 筑牢安全“底座”
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实战功能,提高服务管理水平。2017年以来,尧都区紧抓全省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年机遇,把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纳入2017年度全区重点工程项目体系,主要领导包联对接、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综治部门协调承揽,严格市场化运作,实行项目化、清单式、责任制管理。人员方面,为乡镇街道配齐了专抓力量,以此为龙头,组建了基层网格长、平安志愿者、矛盾调解员、心理咨询师等基层工作队伍,推动综治队伍专业化;场地方面,在办公场所紧张的情况下,划拨600余平方米办公用房,专门用于区综治中心建设;资金方面,区委、区政府一次性拨付专项资金1300多万元,并把74.4万元列入区财政年度预算,为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运行,提供了必要的财力保障。
在路东办事处临钢社区,有群众反映,随着私家车的增多,一些车主将车停放于消防通道上,当小区发生火灾时,消防车无法进入火场扑火,存在安全隐患。根据网格管理范围,网格员陈容花迅速赶往现场,劝导车主不要随意停车并进行安全教育。
“作为一名网格员,我的任务就是第一时间赶到群众身边,为他们排忧解难。”陈容花说。在她的理解中,管理好自己的网格就跟农村老百姓种好自己的田地差不多。“对我来说,网格化管理就是把城市划分为一块块‘责任田’,让每一个地方都有人管理,每一户家庭都有人服务,每一件事情都有人解决,最终让群众生活越来越便利、越来越安全。”陈容花表示。
为使综治中心高效运行,提高办事效率,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尧都区按照地理布局、人员相熟、便于管理的原则,优化网格设置,将原有三级网格扩充为四级,网格数量由773个增加到2500个,推行网格精准化管理,筑牢风险隐患消除“底座”。该模式的实施,优化了管理流程,使网格员真正承担起了解民意、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等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作,实现了与群众的无缝对接。
打造联动平台 插上信息化翅膀
不仅在城区、城市近郊,如今,就连偏远的村庄也建立了网格化管理平台,实现了“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
“前段时间村口安装的防护栏被人为破坏,多亏了老麻及时上报,村里和相关部门快速处理。”一平垣乡核桃凹村村民李亚峰夸赞说。他口中的老麻是网格员麻瑞星。在尧都区,像麻瑞星一样的网格员还有900多名,一人一格,综合履职,担负着政策宣传、治安协防、矛盾化解等多项职责,共同保障广大群众的安全。
目前,尧都区四级网格化管理平台已基本建成,初步形成了“一中心四级格”“一格多员”的配备模式,实现了社情民意在“格”中掌握、社会管理在“格”中加强、便民服务在“格”中开展、矛盾纠纷在“格”中化解。每天,网格长走的什么线路、在哪里停留,发现了什么问题、是否即时解决等,在一级管理平台的大屏幕上都可以一览无余。工作人员从坐等居民上门,变为现在的主动发现、上门服务,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大大提高,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组、矛盾不上交”。同时,为进一步实现对群众需求的快速反应,尧都区还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以网格员为主,结合热线电话、手机APP、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全民随手拍等渠道,收集汇总信息,打破数据壁垒,推动资源共享,打造社会治理联动平台,着力构建“综治中心+网格化管理+信息化”的综治模式,为社会治理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从推行群众“点单”、中心“派单”、部门“结单”“一条龙”模式,到运用信息化手段,联动融合相关单位,需进则进,现场办公,事了则出,实行“一站式”服务;再到通过天网、地网、综治专网和电子政务外网四网融合,统一调用平安城市、平安乡村、雪亮工程、交通指挥等视频监控,打造平安智慧云眼平台……促进了平安建设现代化,提高了公共安全智能化水平,又推动了基层综治中心建设,提升了网格化管理成效。“‘综治中心+网格化管理+信息化’综治模式激活了全区每一个‘平安细胞’,夯实了平安建设的基础,实现了‘积小安为大安’。目前,群众的生活安全感、社会满意度都在迅速提高,尧都区不少百姓都认为生活在当今社会,满满的都是幸福感,社会越来越好了。”尧都区综治委副主任乔永生这样说。
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