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走,咱们去看看郑奶奶。”日前,在尧都区车站街道办事处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内,医生张明瑜忙完手头的事,趁着休息的空当,提着医药箱与护士小杜一起去给社区内供销机械厂家属院的百岁老人郑秀兰检查身体。“郑奶奶前段时间感冒去过一趟,最近不知道怎么样,去看看心里踏实。”路上,张明瑜跟小杜随意地聊着。
“张大夫来啦,这几天有点咳嗽,快给我看看。”走进郑秀兰家,尽管屋内拉着窗帘,光线昏暗,瘫痪在床的她还是立即认出了张明瑜,借助左侧肩膀力量稍稍抬起头,她的右手紧紧地抓住了张明瑜的手。
“血压正常,没事啊,开点药吃上就好了。”护士量过血压后,张明瑜赶忙安慰老人。他从白大褂口袋中掏出纸笔,把药名写好递给老人的女儿。“她这两天说不舒服,我还想要不要打电话叫你们来看看呢,挺麻烦你们的,”老人的女儿面露些许愧疚。张明瑜随即嘱托道:“我们不嫌麻烦,有事就打电话。”在老人和女儿的连声感谢中,张明瑜和小杜离开了老人家中。
这一幕正是建设社区打造的“15分钟便民服务圈”的缩影。
什么是“15分钟便民服务圈”?简单来说,就是15分钟内骑自行车能到的地方,一个电话,免费上门提供理发、慢性病管理、血压筛查等覆盖全社区的服务,服务的提供者都是社区里的热心志愿者。
2014年开始,建设社区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居民、造福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刚开始定点服务几户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疾人家庭,到如今有了“15分钟便民服务圈”这一服务品牌,开展的各类志愿服务得到了辖区居民的认可。
该服务圈以社区各类服务设施为依托,党员、志愿者服务为载体,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
志愿者是支撑“15分钟便民服务圈”最重要的载体。建设社区充分挖掘社区能人,通过志愿引领,创新社区志愿服务新模式,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使社区居民由被动接受公共服务向主动参与公共服务转变。
今年54岁的乔陆平是建设社区的居民,30多年前因车祸失去了双腿。因为行动不便,志愿者经常登门为他理发。受志愿者爱心感召,乔陆平也加入了志愿服务队。虽然失去了双腿,可是他的钳工、电工、焊工等各种技术活样样拿手。为此,他专门把家里腾出一间房干活,谁家的热水壶坏了,拿了过去,一会儿工夫就能修好,有的人家电磁炉坏了,他也照收不误,而且从不收居民一分钱。他尽自己所能,把志愿者的爱心接力下去。
现在,“15分钟便民服务圈”涵盖了针对不同居民需求的党员爱心服务队、社工服务队、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团、少数民族志愿者服务团队等公益组织,志愿者从5人发展到100多人,进一步促进了志愿服务深度融入社区建设和居民生活。
“‘15分钟便民服务圈’更好地实现了社区居民需求与志愿服务供给有效对接,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形成你帮我、我帮你的良好氛围,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建设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赵文菊说,这是建设社区开展这项工作的初衷,也是落脚点。
记者 李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