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听!特教老师用爱叩响天使的孤独之门

2018-06-05 21:16:1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阅读提示 有这样一群孩子,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对视,有语言却不愿和你交流,有听力却对一切充耳不闻,有行为却无法为常人所理解。他们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就是自闭症儿童,称为“星星的孩子”。

    教师的队伍里,有一批在特殊教育岗位上默默耕耘的园丁,他们要比普通老师更具爱心、耐心和恒心,带着一群“折翼的天使”,不断呵护、爱抚他们,让他们像普通小孩一样茁壮成长。老师们不期待所教的学生功成名就,只希望他们有所进步,能生活自理,能找到一份赖以生存的工作。

    

    看惯了在灿烂笑容、朗朗书声里老师们的风采,您是否了解置身特殊孩子中间、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们的工作状况?前不久,记者走进尧都区畅想儿童教育咨询服务中心,聆听老师们的故事——

    爱生如子静待花开

    “我的老家在大同,接触这些特殊孩子已经有3年多了。”谈到从教经历及与孩子们接触的点点滴滴,今年30岁的大班教师翟春英娓娓道来,大学毕业后我就从事了教育工作,起初工作的4年时间里,我接触的都是健全的孩子,后来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我们的教育机构转型为一所专业康复机构。”翟春英说,机构转型,意味着教学方式也得转变,怎样跟这些孩子沟通?怎样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为此,翟春英再次“充电”。

    “特教学校里有着一群‘来自星星的孩子’,他们更需要用心关爱、呵护。班里有个名叫小楠(化名)的孩子,他是最让我心碎又给了我最大希望的孩子。第一次见小楠,他看都不看我一眼,沉浸在自己的小小世界中,不让别人去打扰。专业知识告诉我,自闭症孩子就是这样的,但我还是很难受,我轻轻地拉起他的手,并告知自己一定要用心去感化、呵护他,让他接纳我。”翟春英介绍,有一天,我发现小楠拿打气筒给平衡车打气,我走了过去,和他一起完成。接着,我又跟他玩了好多游戏,通过一次次的玩耍,孩子与我建立了信任感,还主动找我玩游戏,这让我倍感欣慰。”此外,通过不同的教学道具对孩子们进行“泛化”训练。比如,大部分孩子在纸上认识苹果,但换个位置就不一定认识了。所以,翟春英和同事们就得各种迁移,各种泛化。有大小、颜色不同的苹果模型,有从市场上专门采购的实物……也许,这些内容对健全的孩子来说一会儿就能学会,但是对这些特殊孩子而言,可能得学上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这就需要特教老师们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

    为此,翟春英经常和同事们探讨教学方法,每天都会根据孩子们的课堂表现给家长们布置作业,开设“家长课堂”。“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每次我们都会通过‘手写’给家长布置作业。比如,今天孩子回家后家长需配合‘大运动’,需要巩固当天刚刚认知的某类水果、某个数字等等,通过‘家园共育’帮助孩子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潜心耕耘润物无声

    “没关系,我们慢慢来。”这是小班班主任朱海娟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谈到与孩子们的故事时,她的眼里写满了关爱与感动。

    朱海娟是2014年从一所幼教机构应聘到这里的,这几年里,她经常出去参加一些专业培训。4年来,从刚开始心里的那种担心逐渐被孩子们一点点的进步所代替。她说:刚从幼教来到这里时,一段时间内我一直在纠结自己的教学方法,但是我始终认为,你越把他特殊化,他们越会有压力,我知道他们不是不会、不是不懂,只是比别人慢一些。”“相对大班的孩子们来说,我们在这个阶段更注重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小伙伴们的配合能力,让孩子们通过一些玩具和感统训练,达到肢体协调和学会与小朋友们一同玩耍。”说着,记者跟随朱海娟来到了他们的教室,只见各种玩具整齐地摆放在教室周围,这个是训练平衡能力的;穿珠子游戏是培养孩子们动手能力的……”尽管朱海娟一遍又一遍地纠正孩子们的动作,但眼睛里看不到一丝不耐烦。

    事实证明,朱海娟的辛苦没有白费,通过她和同事的耐心指导,现在班里的7个孩子都有了明显进步,从一开始把老师往外推,到每次主动牵起老师的手和他们一起玩耍;从一开始的闭口不语到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后,终于发出了虽含糊、但对于朱海娟而言又是那么清晰的声音——老师。从刚开始呼叫无应答,到现在见了老师会主动打招呼;从刚开始的暴力、摔东西,到现在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看似普普通通的一个笑脸、一句话、一个动作,但对朱海娟这样的特教老师而言,那都是千万次努力的结果。

    “有一天,有个孩子放学下楼后,我发现他的书本没有带,便在楼道里大声叫他的名字,他立即‘啊’了一声。你知道吗,那一刻我高兴极了,这说明他对我的声音有了条件反射,又学会了一项新技能。孩子有一点点进步,我比家长还高兴。”与翟春英老师一样,每到周末,为了避免孩子们“学得慢、忘得快”,朱海娟和她的同事都会给家长布置作业,可有时结果却差强人意。“哪个家长配合孩子完成任务了,通过孩子的表现我们一目了然。”家园共育,也成为了在场老师们的共同期望。

    不忘初心共同努力

    “没有人希望自身或自己的孩子残病,但是,我们无法选择,面对孩子的不幸,我们遗憾,但绝不能放弃。我觉得这些孩子的康复,需要家庭、学校、医院、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做得更好!”尧都区畅想儿童教育咨询服务中心负责人李元芳介绍,3岁—11岁是孩子们的康复治疗期,但是由于家庭不重视,或是其他原因,很多孩子错过了这个宝贵时期。家长放平心态,社会给予关爱,这才是挽救这些孩子的正确方法。可以说,对孩子加以关注,进行及早干预训练会让孩子们掌握一技之长,甚至会更好地融入社会。”“在面对未来的学习生涯和人生道路,我们呼吁社会各界都能给自闭症儿童多一些机会,多关注孩子的变化,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也希望家长们走出自己的家门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交流,使家人能够得到更多支持,使孩子能得到服务机构更稳定长期的帮助。”李元芳说,有爱则无碍。

    我相信随着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关心,特殊教育事业一定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我们期待有更好结果的出现,这也是我们坚持的动力。”


采访手记    还记得前段时间去参加一个“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公益活动,到达现场后,我发现阵仗之大,手里还不时接到各种广告宣传单,但“自闭症”的相关知识介绍却鲜少有人关注,对于我提出的活动主题,有人竟脱口而出“夜跑”,对于活动的实质不甚了解。

    为什么称呼他们为“来自星星的孩子”?如果你在公共场合遇到了这样的孩子会怎么做?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带动更多的企业、志愿者加入爱心行列,积聚更多、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来帮助自闭症儿童,给他们多一些关爱,少一些歧视。

     记者亢亚莉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