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尧祖·圆梦中华
6月11日,农历四月二十八,正值帝尧诞辰之日,2018首届尧都民间祭拜尧帝大典在尧都临汾尧帝陵景区举行。
各方代表 表达无限崇敬
当天上午,碧空如洗,艳阳高照。专家学者、港澳台代表、百家宗亲代表、百家商界代表、百家旅行社代表、百家媒体代表及尧都社会各界群众近万人参加了祭拜活动。
9时19分许,全体参祭人员肃立,击鼓34通,鸣钟9响。
其中,34代表34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9寓意九州为中华礼数中最高位级。
在祭拜现场,雄浑的鼓声,深沉的钟声,在庄严肃穆中表达了对帝尧的无限崇敬。伴着古韵悠扬的乐曲声,各代表依次向帝尧敬献花篮。
乐舞告祭 彰显厚重文化
“五千春秋,中华泱泱;万里山河,尧光煌煌……祖邦今日,复兴在望;不忘初心,抱定信仰……”在倾听完祭尧文后,所有祭拜人员统一向帝尧圣像行三鞠躬礼,大典随之进入了“乐舞告祭”环节。
乐舞告祭由《序礼》《大章》《花祭》《龙祭》四个主题舞段组成,为“单舞章联珠结构”。《序礼》舞段,通过至诚至虔地呈现“三献”仪轨,表达天下炎黄子孙怀祖归宗、根系龙庭、敬奉心香的血脉之情;《大章》舞段,背景音乐变换转乘,极具华夏文明色彩的击缶之声、雷鼓之音,阵阵响起。舞台上,拥有先秦之时的帝王礼仪舞蹈“八佾(yi舞”的舞者随着鼓点音乐开始舞动。
通过对“文以昭德”的文舞和“武以象功”的武舞进行现代演绎,表达出环宇之内中华繁荣昌盛的文化底蕴;花祭》舞段,着重展现尧帝发现二十四节气,为部落百姓、华夏人民所带来的便利和福祉,人们为之舞蹈赞颂。舞蹈秉承汉唐乐舞祭祀尧帝的礼制形态,融入现代人对“中华第一祭典”的现代解读和文化诠释,通过花朵及杨柳的变幻,演绎出一个飘逸、空灵、祭礼性的“四季花舞段”,表现尧帝的圣德如春风沐雨,滋育万物生命生长的蓬勃气象及百姓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龙祭》舞段,是整个乐舞告祭的高潮和结尾。化身为赤龙的尧帝盘旋淡淡烟雾之中,巨龙腾空,万民举灯,多面大鼓齐敲、千盏龙灯和百盏香炉的炫彩演绎相映生辉,表达出“美丽中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的美好图景。
乐舞告祭为祭拜尧帝大典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延承汉唐乐舞祭祀尧帝的礼制形态,将《礼记》中的礼仪和祭祀舞蹈中“八佾舞”、傩舞”等单元素,融入今人对“中华第一祭典”的现代解读和文化诠释,礼的恢弘庄严、仪的大气磅礴、舞的华美多彩、蹈的行云流水,表现出尧帝以文德治天下,造福万世的高天厚德。
拜谒尧陵 尧文化博大精深
乐舞告祭结束后,全体参拜人员逐次进入国祖圣殿瞻仰尧帝圣像,随后又拜谒了尧陵。
本次祭拜活动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三晋文化研究会、山西中华文化促进会、台湾中华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联合主办。
几千年来,华夏子民敬仰尧帝,祭祀活动经久不衰。据史料记载,从西晋开始,每年农历四月廿八,在尧的出生地(临汾市尧都区尧庙镇伊村),民间自发举行祭尧活动;自唐朝以来,每年正月初一在尧庙,清明节在尧帝陵,举行祭祀活动一直流传至今。
帝尧,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氏,出生于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人),是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翻阅《尚书》、《史记》等历史文献,帝尧业绩,比比皆有,其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成果被称为尧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
尧都堪称“华表诞生地”、“华人故乡”,享有“五千年中华文明地标”美誉,遗存有丰富完整的尧文化旅游资源,在全国独一无二。在大阳镇北郊村遗存有尧帝陵,世称“神林”,在已知的三皇五帝陵墓中最为巍峨高大,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有赤龙壁、牌楼、唐尧桥、墓表、山门、戏台、看楼、牌坊、献殿、碑亭、碑廊、陵寝、雍熙堂、鼓楼、丹朱祠、娥英祠、昭明堂、钟楼等景观。有葬尧、帝尧嫁女、教子丹朱等许多动人的传说。
在临汾城南尧庙镇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尧庙,为纪念古帝唐尧所建,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994平方米,是一座集丰富历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国祖庙,是中国纪念尧、舜、禹三位先祖的庙宇,民间俗称“三圣庙”。主要景观有广运殿、虞舜殿、大禹殿、寝宫、尧典壁廊、尧字壁廊、祭祖堂、仪门、钟楼、鼓楼、尧井,以及“龙凤之脉”、文物雕塑等。尧庙镇伊村相传是帝尧出生的地方,现存有帝尧古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景区内仍留有明朝万历年间所立的帝尧茅茨土阶碑等遗迹,并于近年修复了尧帝祠、祭农坛、赤龙潭、牌坊、尧井等景观。古时,伊村曾建有一座高大的古式牌楼,上书“帝尧故里”四个大字。
记者赵文家 亢亚莉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