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落下帷幕,成绩还未揭晓,按捺不住焦急心情的家长们早已开始为孩子的“走向”忙碌起来。托关系、找朋友、看广告……千方百计、挖空心思只为给孩子选择一个好的学校。然而,广大家长的一片良苦用心,稍不留神就会跌入择校陷阱。为此,6月11日,市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学生及家长,选择学校要理性,小心骗子防忽悠。
骗局一:内部指标”高价兜售
高考刚刚结束,一些人便开始蠢蠢欲动,用所谓的“内部指标”来吸引家长与考生的眼球。
“我儿子是学美术专业的,这次高考过后感觉成绩不是很理想,于是,我和他爸就通过熟人介绍,认识了一个太原人,对方说自己手里有省内某重点大学的‘内部指标’,并且明确表示需要6万元的操作费用。”还没有开始“办事”就一门心思谈价钱,对方的异常表现让家住市区东盛华庭小区的刘女士疑虑重重。
在此,市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表示,各个高校都是严格按照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进行的,任何个人手里都不可能有“内部指标”,家长一定要谨防此类骗子。
骗局二:野鸡大学”谨防陷阱
家住市区食品小区的小王参加完高考后,估算的成绩不太理想。还没等高考成绩出来,却收到了外地大学的招生电话。
“最近几天,我几乎每天都会接到来自北京、西安等地的电话,电话中对方声称自己是某某大学招生办的负责人。但是,按照对方提供的线索,在网上仔细搜索后,我和父母才发现这些所谓的外地大学基本都是早已被公布的‘野鸡大学’。”面对骗术,小王庆幸自己没有上当受骗。
对此,市消费者协会负责人提醒广大家长、学生注意,最近一段时间,如果接到陌生的招生电话,或者看到路边张贴的“招生广告”宣传单时,一定要冷静对待,务必通过正规渠道对该校信息予以核实,尤其要核实该校的学历是否被国家所承认等重要信息的真实性,以免跌入骗子设好的圈套之中。
骗局三:网络学历”小心提防
说起招生的话题,家住市区府西家园小区的吴女士可谓有感而发。她告诉记者,去年她的外甥女原本可以顺利被“三本”院校录取,但最终家人通过“托关系”、“找熟人”,花费了数万元将孩子安排到了外地某高校就读大学。
吴女士介绍,原本全家人都以为孩子可以安安心心地在心仪的学校完成学业,谁知一年之后,外甥女才发现其实自己就读的大学只是该校“旗下”的一所网络教育学院,并非全日制本科院校。
市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介绍,高考过后,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将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与普通高校招生的概念相混淆,以此达到蒙蔽广大家长、考生的目的。为此,广大家长要注意,不同教育类别的入学条件和文凭性质均有不同,切不可轻易相信骗子的花言巧语,以免不知不觉中上当受骗。
记者成华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