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是尧都

2018-08-01 09:32:2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我的故乡是尧都

乔忠延

  我是城居村人,在这里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流汗、流泪,甚至无数次磕磕碰碰,流出殷红的鲜血。每次走近汾河西岸这个隆起的高地,看到砖木撑顶的屋舍,便心潮澎湃、激情喷涌。面对故乡,我有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的诗要写,极想放声唱一曲赞歌,表达我的一腔痴情。然而,多次欲言又止。原因在于,我在绿树掩映的村落里,受到的陶冶是“可吃过头饭,不说过头话”。把乡亲们的行为模式和国学经典一对接,不就是《道德经》里的“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吗?正是囿于我血脉里的基因定式,我才面对有关尧都的那些喧嚣而沉默无语,倾听,聆听,以及洗耳恭听。

  不过时至今日,我不能再沉默,不能再无语,再沉默无语等于动摇了尧都的根基,等于颠覆了久存的历史。因此,我要放言:

  我的故乡是尧都!

  城居何来

  城居村的名字维系在尧都平阳上,却和平阳没有直接关系。直接关联的是公元309年刘渊皇帝迁都于此。

  刘渊是匈奴人,建立的却是汉国皇朝。这是马背上的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首个皇家政体,也是华夏文明史的一个新起点、一种新面目。

  汉国建立于公元308年,国都初创于蒲子,即今日的隰县。那时西晋皇权还在苟延残喘,历史家习惯将这段时光仍以永嘉纪年。本来刘渊早已汉化,而且成为西晋王朝中手握重兵的大臣;本来刘渊也没有另建王朝的图谋,但是,西晋八王之乱,弄得生灵涂炭、饿殍遍地,胸腹韬略的刘渊这才决定拉起兵马,安定天下。于是,他伺机脱离司马皇家的控制,回到匈奴驻地离石,宣布叛晋复汉。复汉?是,复汉。刘渊不是要建立匈奴的单于王庭,而是要建立雷同于汉朝的皇家政权。因为他的血脉里流淌着汉家血液,据说他是出塞和亲的王昭君后代。所以,他要匡扶汉室,国名即称汉国。

  刘渊起兵反晋,直接威胁到并州刺史司马腾,他急令将军聂玄率兵前去镇压。双方军队在大陵(今文水县东北)展开激战,聂玄人马被打得大败。刘渊乘胜进军,攻下了太原、泫氏(今高平)、屯留、长子、中都(今平遥)等地。风雨飘摇的西晋统治集团大为惊恐,忙派刘琨接替司马腾消灭刘渊。一个优秀的统帅,总是能随机应变。刘渊向北挺进受到阻拦,连忙调头南下,很快占领了平阳、蒲坂(今永济),统领了河东全境。

  随着战斗的胜利,刘渊统领的地盘日渐增大,都城蒲子道路崎岖,消息闭塞,指挥全局多有不便。于是,公元309年正月,刘渊将都城迁到了平阳。之后,汉国日渐强大,先是出兵打下洛阳,俘虏了晋怀帝;继而出兵打下长安,俘虏了晋愍帝。

  西晋灭亡了!

  而汉国就是在平阳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啊!

  放下征战厮杀不说,且说汉国迁都平阳,建造了很多宫殿,堪称摩肩继接踵,金碧辉煌。何以见得?《资治通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刘渊去世后,儿子刘聪继位。公元313年3月,他将刘娥封为皇后,要为她建造一座凰仪殿。廷尉陈元达听说,匆忙跪进逍遥园劝谏,为此险些被刘聪杀头。陈元达为啥反对?是因为当时的皇城规模已经很大,再要建造劳民伤财。据说,外廓内城,宫殿林立,外有大城,内套小城。城中分北宫、南宫。北宫为皇宫,皇宫其余几门都有名称,南为云龙门,西为西阳门,东为建寿门。宫内光极殿分为前殿、后殿,建筑宏伟,设施华丽,用以“朝群臣,飨万国”。宫后面有建光殿、徽光殿、温明殿、昭德殿,再后面有六宫嫔妃住所。南宫为皇家机关,相国府、司徒府都在其中。此外还有太庙、社稷台、武库等建筑,周围还有游乐的平水宫、校猎的上林苑、观光的上秋阁、祭祀的单于台。立国几年时间就建了这么大的皇城,这么多的宫殿,民间负担的确不轻。所以,陈元达才会上谏停建凰仪殿;所以,众大臣才会为陈元达求情。连皇后刘娥也反对给自己建殿,刘聪不得不改变主意,赦免陈元达。而且,还把捆绑陈元达的李中堂改名为愧贤堂。

  说这么多和城居村有何关系?关系在于这一切都发生在汉国的金銮宝殿。汉国灭亡,世道纷乱,古城为躲避逃进西山的胡人骚扰,东迁过汾河,这里就被叫成了金殿。自然金殿这名称不是无根之苗,就是金銮宝殿的简称。而我的故乡城居村就是当年皇城中的一个重要的宫殿区,要不为何会有城居之称。

  城居,所居何人?皇戚国舅,以及后宫的嫔妃。先前在我们村南平缓的稻田南端,有一处高隆的土垣,人称梳妆台。梳妆台,不是我辈这么叫,祖祖辈辈都如此叫。因为那是汉国皇帝的嫔妃当窗理云鬓、对镜贴红妆的地方。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既然敢叫城居,必然有敢叫的底气,必然有敢叫的魅力。

  平阳何在

  我在这里谈及平阳,是因为城居村是平阳的摇篮。这么说,有点小看平阳,平阳绝不会像城居村那般小若弹丸,肯定要大于城居村的地盘。是这样,最初的平阳大到比当今金殿镇的辖域甚至更大。不过,其中包含着城居村,而且城居村还是个无法忽略和排除的地盘。倘要是省略和排除了城居村,平阳将会唇亡齿寒,以致沦落为虚无。

  平阳这个名称作何解释?平水之阳也!平水,亦称平湖。阳与阴对应,这里指阳面。古人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面。平阳很显然就是平湖的北面。要搞清平阳何在,首先要搞清平湖何在。

  那么,平湖何在?

  就在鄙人故乡城居村的南边。即使当今走进城居村,仍能看见古时的村落突兀在高地上,南边的低洼地带即是当年的平湖。我的童年和少年均在村里成长,那时这里多是稻田和莲田,每至夏天不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每逢秋天不乏“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景。那时,人口相对要少,土地多了耕种不过,所以,在稻田和莲田间隙还有不少湿地,村人叫作草滩。草滩看似荒地,荒地不荒,是放牧的好地方。我上初中回到村里过暑假,每日给生产队里割草喂牛。若是下雨,无法割草,耕牛就要吃那难以下咽的麦秸。因而,雨后复夕阳,我们赶紧拉着耕牛去放,放牛的最好地方就是草滩。路边溪旁固然水草也很丰茂,但是,茵草与庄稼仅有一垄之隔,黄牛一伸脖子、一探脑袋,就会偷吃禾苗。所以,手牵缰绳目不转睛地盯着黄牛,分秒不敢懈慢。稍有不慎,一棵禾苗就会断送在黄牛嘴里。断送的何止是禾苗,是大家的吃食啊!

  如此放牛实在辛苦。要想不辛苦,就是牵着黄牛多走路,去草滩。到了那里,把缰绳往牛背上一搭,任由它埋头啃食。我则可以追蜻蜓、逮蝴蝶,或者干脆下河捕鱼。即使抓不到大鱼,小鱼总是有的,至少也会有河蚌、海螺报答你辛勤的劳作。自然,忙活这一切不敢一心一意,还要随时抬头留意黄牛的行踪。要是那鬼东西悄悄向边沿进军,说不定就是要去偷袭庄稼地,赶紧返追过去把它赶到中心地带,然后再去搞自己的“副业”。

  从草滩再往南去不远,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梳妆台。梳妆台高于草滩好多,一箭相隔的南边人称碴石楼。碴石,即上水石,如蜂窝,如蚁穴,缕连成块,下面装水,顶部溃湿,装点制作盆景是最好的原料。称楼则是象征,是此地突兀而起,状若楼台。这就是碴石楼的来历。碴石如何形成?查考相关资料得知需要几个条件:一是要有较深的湖泊或者池塘,二是要有茂盛的水草,三是要有火山爆发。火山爆发,叠压水草,水草碳化,凝为固体。受到雨水冲刷,火山灰中的钙向下渗透,钙化了原先碳化的水草。于是,板结的固体成为疏松的石头,这就是碴石。碴石,也就是制造假山、盆景的上水石。

  用这么长的篇幅探究碴石有何目的?目的在于锁定平水,或平湖。城居村南有碴石,肯定具有生成碴石的条件,姑且不论火山爆发,这里肯定有较深的湖泊,肯定有丰茂的水草,如此看这低洼地带非平湖莫属。锁定平湖,即等于锁定了平阳。城居村恰在平湖的北侧,不正是平阳吗?毫无疑问,城居村就是上古时期的平阳旧址,如今在村西高地上俯首可捡拾的新时期陶片即是明证。在尧都区的文物名录上赫然写着:城居村新时期遗址。

  不过,切莫以为小小的城居村就能容纳下平阳。而是由城居村向北延展,一个足以容纳尧都的古城逐渐发育丰满。当然,即使阔大到名垂青史,也不能数典忘祖,忽略城居村这个起点、这个开端。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