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米长卷展开的一瞬间,我想到了这个创作主题——祖国磐石间,民生节节高。”8月20日,在仇锦老先生工作室的墙壁和书柜上,记者看到了悬挂着的以“石头”为主的画作,各式各样的石头,在他的一笔、一墨、一砚的世界里,自由驰骋,无拘无束。
那么,为什么会以石头、竹子为创作主题,仇锦老先生道出了缘由。
“汉刘安《淮安子》一书中有‘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描写,从此,石头作为一种‘补天’材质,被中国人理化为拯救社会危机、扶持人类正道的重要象征,推崇备至。以石补天,而不是织锦补天或抟泥补天,也基于人类是由石洞走出、手持石器、打石取火,石头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天将降大任于斯石也。‘石头’的‘社会责任’也就不言而喻了。”仇锦说,画石不是简单的描摹,不是无生命物象的再现,石头本身意味深长的审美元素,诗歌一般的精神美感,经心灵的过滤、净化、融合,形于笔端,布于纸上,呈于眼前,将无形的“心思”,化为有形的图画,于是,我在百米长卷中,将祖国比喻为磐石。同时,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可谓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倾听着仇老的讲解,翻阅着他的画作集锦,记者发现,给画附诗是他创作的另一大特点,即画中有诗,诗中有画,非常唯美。
他最喜欢做的就是把唐诗宋词中描绘的景色和人物心理活动,用花鸟画表现出来,比如《沾衣欲湿杏花雨》,他就在山崖上画了几棵山杏树,风雨一吹,花儿落到小鸟身上,寥寥几笔,春季里杏花的娇嫩就呼之欲出。
仇锦,祖籍曲沃,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退休干部,全国百杰花鸟画家,临汾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曾是一介屠夫,操刀杀猪,上集卖肉,沉落在生活的谷底整整十年;他又是一个传奇,而立之年,与妻携手双双考上大学,从此改写人生;他虽历经坎坷,却幸而幼承家教,长从名师——我国著名国画家裴玉林。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他仍潜心习字、作画、为文、写诗,笔耕不辍,因此,他曾被原中国美术出版社总编刘龙庭先生赞为“厚积薄发,人奇画奇”的全国百杰花鸟画家。
记者亢亚莉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