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说起箩子,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们都不陌生,这是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的工具。现在,箩子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走进了民俗博物馆。近日,尧都区大阳镇官雀村村民杨全凤就从自家的老屋里翻出来一个有“民国”文字记录的箩子。
这个箩子非常陈旧,由于时间久远,颜色发黑,已经没有了箩网,被家人搁置很多年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箩子的箩圈上 有毛笔书写的文字记载。文字共有30个字,虽然内容不多,却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消费情况和箩子主人对箩子的一份情感。
通过文字可知,这个箩子的购置时间为“民国二十七年九月初十日”,当时购买的价格为“使大洋壹元”,买回来后主人在上面写了有关“借使”的“要求”,借使即送,勿得损坏,不准有误”,最后有“谨誌”二字。
“这个箩子比我的年龄还大,虽然无法使用了,但它体现着老一辈人朴素的思想,也保留着我对故去的老人的一份念想。”今年56岁的杨全凤说,这个箩子上的文字也告知后人好多道理,一是生活上要节俭,二是借用别人的东西要注意爱护,做到好借好还。这两个道理对现在的人来说,依然值得提倡。”
记者 赵文家 张春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