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在尧都区贺家庄乡苏寨村,人人都说张家有位好儿媳。她用爱温暖了公婆,用感动传递着温情,用孝心传递着好家风……她就是张英俊。“两位偏瘫老人卧床多年,都半身不遂十年了,如今不但能站起来,而且还能喂鸡、喂羊,干一些简单的农活,简直是奇迹……”说起这件事,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
张英俊为婆婆换上了新衣服
“媳妇陪着锻炼比吃药还顶用”
为了探索老人“奇迹”康复的秘诀,5月8日,记者走进尧都区贺家庄乡苏寨村张英俊家。院落整洁大方,如今已经74岁的老人张红记正在喂鸡,看起来身体硬朗,另外一旁的老伴儿吴金凤正拄着拐杖往地里浇水,很难让人相信这两位老人曾经偏瘫卧床多年,儿媳妇张英俊笑着站在一旁鼓励两位老人。
怀着好奇,记者询问:“老人身体可以干农活了吗?你不过去帮忙吗?”
“没事,我每天都陪他们锻炼锻炼,让他们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对他们来说,比吃药还顶用。”张英俊笑着做解释。让老人多锻炼身体,干些简单的农活儿,能让老人有获得感,生活有动力、有盼头儿。这种特殊的锻炼方法也得到了两位老人的一致赞同。公公张红记说:“挺好的,孩子还专门买来了这几只羊和鸡,我们没事的时候就喂一喂,能活动筋骨,等鸡和羊长大了,也能卖钱,一举两得。”
“比亲女儿照顾得还好”
回忆起当时卧病在床的日子,两位老人红了眼睛。婆婆吴金凤泣不成声,公公张红记抹着眼泪说:“她可真不容易啊,一心对我们好。我们生病时,给买最好的药。为了给我们买药,经常跑好几个代销点。”因为买药次数多,对每种老人常用的药都了如指掌,如今的张英俊笑称自己是“半个大夫”。
在张英俊嫁给丈夫不久后,1995年,婆婆吴金凤生了一场大病导致偏瘫在床。祸不单行,2004年,公公张红记也陷入昏迷,偏瘫在床。面对两位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张英俊暗暗发誓,一定要照顾好他们。上有公婆卧病需要日日在床前照料,下有年幼的一双儿女嗷嗷待哺,丈夫在外打工,当时的张英俊只能自己挑起家里的重担。没过几年,丈夫的哥哥也突发羊痫风,急需手术。
2004年,为了凑出十几万的手术费,为了养活一家老小,张英俊经营了一家小型养鸡场,散养了1000余只鸡。老人的病情时好时坏不稳定,一旦病情有恶化,张英俊就去山上把老人接到养鸡场来照顾。一边要照顾老人,一边要养鸡挣钱,她只能不分日夜地忙碌着,用瘦小的身躯撑起整个家。
“当时两头都放不下,就一起来照顾。老人生病了,就接下来,他们都戏称,说是来‘住院’了。等老人身体好了,离开我的养鸡场就是‘出院’了。”心酸的岁月,张英俊回忆起来早已云淡风轻。
“有什么好吃的,第一时间会先给我们吃,舍得为我们花钱。在照顾的过程中心细、周到,比亲女儿照顾得还好。”婆婆吴金凤说话有些含糊,但寥寥几字,一旁的张英俊落了泪。
“用一言一行传承好家风”
“那你觉得辛苦吗?委屈吗?”记者问张英俊。“不辛苦,照顾老人是我应尽的义务。”张英俊笑呵呵地说,咧开嘴笑,露出一口白牙。自始至终,这是张英俊给人的印象,云淡风轻的笑容背后,却是曾经难熬的艰苦岁月。
公公张红记感慨道:“她性格好,对我们总是笑嘻嘻的,委屈都憋在心里,不让我们担心。本来我们住在山上的窑洞里,但她担心我们,就把我们接到身边照顾。你看,我们住的这房子多好,从装修到家具都是她精心布置的。”
在张英俊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门口的院墙和客厅墙上贴着的5个大字:家和万事兴。从一代传承到下一代,张英俊婆婆媳妇四代人践行了孝敬老人的好家风。同时,作为村里的妇女主任,张英俊尽职尽责,热心帮助他人,以身作则,宣传敬老爱幼的好风气。
“每家都有老人,每个人也都会老去。我婆婆对她的婆婆很孝顺,照顾得很好。我对我婆婆也应该照顾周到。现在,我有了儿媳妇,她对我也很好。我现在的一言一行,影响到了下一辈人。这何尝不是一种家风的传承?”张英俊感慨道。如今的苏寨村,孝老的好家风影响着每家每户……记者 王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