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小村虽小,但小村志大。尧都区乔李镇南高村,一个178户、618口人的小村庄,先后被评为“新农村建设亮点村”“全省农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工作示范村”“生态文明村”“临汾市文明和谐村”“科技示范村”,多次现场会、多地观摩团也先后“走进”该村。
南高村地处尧都区东北部,涝河从村南流过,环绕了大半个村庄。10多年来,南高村人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建设出了一个现代美丽新南高。
“只见鞋湿,不见鞋泥”
初秋时节,记者经复檐高翘的门楼进村,只见路两边向日葵一片金黄,田地里玉米等作物茁壮成长。67岁的葛优顺大爷正在玉米地里锄草,听闻记者采访生态宜居,葛大爷说:“过去村里全是土路,生活、生产垃圾到处乱扔,现在人们思想转变了,都讲卫生、讲文明了。”
来到村南修筑水泥路的工地上,记者见到南高村党支部书记崔文仓,他指着村里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告诉记者:“2008年我们新班子到任后,齐心协力完成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村里修路,过去一出院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第二年,我们在全镇率先完成‘户户通’工程,全村大街小巷全部水泥硬化,市里来村里召开现场会,市领导带领大家转遍大小胡同,对我们的评价是‘只见鞋湿、不见鞋泥’。”
动工时,考虑到下雨天水泥路不渗水,积水会在街道形成污水,村里又投资200万元建设了8000余米的下水道,解决了村内路难行、水难排的问题,给美丽乡村“大文章”开了个好头。
历经10年艰苦奋斗,南高村村南新落成了一座占地1.8亩的污水处理站,配套修建了化粪池、污水管道等相关设施,依托这项工程,去年还完成了雨污分离和改厕工程。
文明新村展新颜
昔日,暮色降临,炊烟袅袅,木柴燃烧和熬汤煮粥的味道牵引着人们回家的脚步,成为外出游子们的乡愁;今天,在南高村主街一家便利店里,主人高晓梅一家在这儿经营了几十年。
高晓梅说,村里已经完成的改电改气,村里家家户户通上了天然气,用上了空气能和电锅炉。聊完送记者出门,她拿起门边的大扫帚,边打扫街道边说:“村里大街小巷都有专人负责卫生,我们也习惯了每天打扫。”
村里街道平坦干净,所有建筑的外墙都刷成了米黄色。投资155万元修建的文体广场、安装的路灯、打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长廊,让人神清气爽、精神振奋。
2014年9月9日,南高村举办了首届敬老节,所有节目由老人们自编自演。在村委会,主楼最方便的一层房间,都给了日间照料中心,村里65岁以上的近百位孤寡老人每天可以在这里免费吃中午饭,享用空调、健身器材及各种设施。
产业振兴正当时
走在路上,随处可见院墙里伸出绿油油的枣树,挂满颗颗大枣;路边的石榴树上,由青转红的硕大石榴压弯了枝头。村里每户人家门前都悬挂着“家训牌”,传家训由主家自拟。这样的景象,得益于村里开展的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
示范户高海明兄弟俩在村里都盖起了新房,安居乐业。高海明自豪地说:“现在村里美了,光景好了,城里的亲戚都想搬回来住。有了党的好政策和村里的好班子,才有了今天的新南高。”
南高村旧貌换新颜,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南高村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带动周边村庄联片发展,带动主要交通要道连线发展,辐射到面,使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呈现出“点、线、面”发展态势。
“经过土地确权,为土地流转打下了基础。我们正在将村子四周的道路进行硬化,方便引进资金后的生产。”崔文仓说,“借助涝洰河公园改造之机,南高村依托园区建设,进行特色农业产业大有可为,欢迎社会各界合作开发、造福百姓。”
记者 郑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