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荣获‘金牡丹’(全国第七届老年大学文艺汇演)后,李灵巧老师又赶制出来不少新作品,你看这件‘衣服’上面,有龙、天安门、鸽子、五福,寓意着咱们中国打开国门、迎接五湖四海的朋友;还有这个‘一带一路’……”10月18日下午,在尧都区老年大学服饰表演班,学员鲁女士饶有兴趣地向记者介绍着她身上的图案寓意,此时,她的同学们也正认真整理着身上的“衣服”,为两天后将要参加的公益活动进行彩排。不一会儿,记者便被身着剪纸服饰的学员们包围。一张张充满笑容的脸庞在红彤彤的剪纸映衬下,更加美丽夺目。
走近欣赏,这些作品可谓构思巧妙,做工精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与剪纸艺术巧妙融合,令人印象深刻,而且全部作品均装裱于白底之上,凸显出作品的红色主调,盘绕的巨龙,线条清晰、惟妙惟肖。如此心灵手巧的作品出自谁之手呢?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她——尧都区老年大学服饰表演班指导老师李灵巧。
爱好剪纸的李灵巧热心肠且很有创新意识的人,每逢亲朋好友家娶媳妇、嫁闺女时,她都会剪些富含新人生肖的囍字和窗花赠予她们。从市水利局退休后,今年63岁的李灵巧更是将“热心+创新”完全奉献在了剪纸艺术上,勤剪、苦练,不仅创作了多幅剪纸作品,还将剪纸立体化,创新了剪纸服饰,并将它与走秀、舞蹈形式相结合搬上舞台,她和她的同学们还因此被尧都区老年大学选送,应邀参加了全国第七届老年大学文艺汇演,并被指定为开幕式节目。
为了达到全国第七届老年大学文艺汇演总导演提出的演出主题要求,李灵巧翻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从构思立意到图案、纸张材质选取,再到精雕细琢和最后装裱,用了整整25天时间。“你看,像我们现在穿着的主题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剪纸服饰,70Logo等,都是李老师为我们参加比赛所剪的……”学员焦临英边说边摆起了pose,其余学员们也都不约而同地凹起了造型。“窗花变‘活’了……”“每每出去演出都有人拍手叫好,我们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尤其是这次获奖后,我们的信心更足了!”学员们争先恐后地分享、述说着服饰表演带给她们的自豪感。
除了满满的自豪感外,学员们谈论最多的还有李灵巧带给她们的感动。“为了剪出这些作品,李老师没日没夜地‘赶工程’,那段时间她几乎每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手起泡、眼发涩,白天还要给我们剪辑音乐、排舞,没有喊过一句苦。”学员李伟说:“剪完后就病倒了,就那还是坚持来给我们排舞,让人由衷地尊敬、佩服……”没等李伟说完,其余学员也迫不及待地发言道:“有一次我发现她的胳膊上有好几块被烫的印记,还挺纳闷儿,经过长时间的接触我找到了这些印记的来由。原来,为了保证演出的最佳效果,李老师每次在演出前都会将剪纸服饰熨烫一遍,由于材质的原因,这些衣服在熨烫时要比我们的普通衣服难度大,这些疤痕也是因为熨衣服时留下的……”
听着学员们的讲述,看着一件件剪纸服饰在服饰表演班学员的一颦一笑间绽放异彩,在场的人无不感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剪纸艺术的魅力,更佩服于李灵巧的心灵手巧。谈及创作,李灵巧说:“剪纸创作的秘诀并不在‘剪刀的锋利’,而是对事物的观察和想象,也就是说,剪纸要讲究稳、准、巧。稳,是指在剪之前,要做到胸有成竹,剪剪到位;准,是在稳的基础上,切中要害,下剪准确;巧,就是要多多练习,熟能生巧。”李灵巧边说,边拿出了一张红纸现场演示起来。只见她将一张红纸拿捏在手,纸张随着剪刀游刃有余地翻转,纷飞的纸屑下,一个美丽的雏形渐露端倪,摊开纸张,一只精美的“孔雀”便呈现在众人眼前。
欣赏着李灵巧炉火纯青的剪纸手艺,观看着服饰表演班学员的精彩走秀,一种浑然天成的艺术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就在这时,两位学员在展示剪纸服饰时,头顶的装饰突然“滑落”了,一刹间,1米多长的书法卷轴呈现在记者眼前。原来,这是李灵巧最新研究出来的“书法头饰展示”。李灵巧说,目前她已经与学校领导、书法班等进行了探讨,准备将更多优秀的老年大学学员的书法作品等与服饰结合起来,以走秀的形式展现出来。
据尧都区老年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服饰表演班成立于今年7月份,现在已经发展学员至49人,除了每周按时参加班级课程外,还经常外出参加一些公益演出,我们要把这项传统文化艺术发扬光大,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层次,让它走进寻常百姓家,走进群众生活里。”
记者 亢亚莉 通讯员 潘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