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e站——科技学堂
临汾新闻网讯 “我会用编程指挥机器人啦!”
“我也能模拟飞行喽!”
“通过资源共享,我就能学到《科学》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日前,尧都区解放路学校和尧都区解放路小学里的校园e站——科技学堂又开课了。当同学们利用老师教的知识完成一件件科技小制作的时候,他们露出欣喜的笑容。
“科普中国校园e站”是中国科协开展“百城千校万村行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这是依托“科普中国”的优质科技教育资源,通过校园e站阅读终端,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校园科普服务的新阵地,真正打通了基层科普传播“最后一公里”。这种“互联网+科普”的创新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科学课堂的界限,打开了科学与学生兴趣、现实社会、未来生活相融合的“大门”,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有校园e站7个,尧都区解放路学校和尧都区解放路小学就是其中两个。随着“百千万”科普示范工作的不断推进,校园e站的覆盖面还将不断扩大。
镜头一:机器人教育,培育素质人才!
“一个‘大哥’三只眼,每天路口来值班。人们看它眼色行,要是乱闯出危险。猜猜这是啥?”12月19日下午,尧都区解放路学校机器人课堂上,刘栋老师以身边的情景导入教学,同学们的兴致高涨起来。
“啥是三只眼?”同学们还在窃窃私语时,李浩闻灵机一动,快速说出答案,“是红绿灯”,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对,对,就是红绿灯。”
这样的课程导入法,一下激起同学们的兴致,并进入课堂《制作红绿灯》。
“红绿灯的工作流程是什么?”刘栋提出的这一问题,似乎难住了教室里的30余名中小学生。此时,学生王瑞涛举手答道,“红、绿、绿灯各亮2秒,黄灯闪烁3次;绿、红、绿灯再各亮2秒,黄灯闪烁3次,以此循环亮灯。”
“王瑞涛说得很对,红绿灯就是这样循环执行的。今天,我们学习执行5次这样的操作。”刘栋边肯定边将正确的工作流程写到黑板上,给予清晰的思路。
刘栋追问道,“通过哪个模块能实现循环操作?”同学们纷纷答道,“For循环模块。”“可是如何使用呢?”刘栋不紧不慢地开始讲解,“把搭建好的机器人与电脑连接,再设定循环体,也就是红绿灯的工作流程,最后把循环体放到For循环模块中间,通过鼠标右击把次数填写到属性位置,即可完成任务。”
搭建、编程、操控、完成任务……一系列步骤清楚后,同学们开始“动手”制作。不一会儿,学生白浩鑫拿起自己的机器人说,“瞧,我的‘三只眼’大哥完工了。”
对此,家长们高兴不已,李倩道出心声:“校园机器人课的开设,让我们省时、省力、省学费。这多亏了校园e站,我们才如此省心,以后再不用去校外报这门课了。”
镜头二:模拟飞行,“民航员梦”的开始!
“自校园e站设立以来,学校利用每周二和周四下午的个性发展课程时间,新开设了机器人、创意编程、模拟飞行、创客教育和3D打印等10余门科技创新类课程。截至目前,依靠e站新开设课程已授课640余节次,参与学生1900余人次。”尧都区解放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处主任王刚刚介绍,“而模拟飞行是今年9月开设的新课。如果没有e站,这类专业课程学校很难开设。”
初二(46)班学生王一然在上完第一节“模拟飞行”观摩课后激动地说:“老师,您通过计算机软件就能如鱼得水般操控模拟飞行,真是帅呀!您以后每周上的科技课我都不会缺席,为实现我的‘民航员梦’加油!”
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教师吴泳卫特别开心,也更坚定了上好课的信心。她说,在校园e站里面有很多专业、完整和新奇的科普课程资源包,可供老师选择并免费下载,这不仅方便了老师授课,还让学生享受到其中乐趣。
“模拟飞行是通过专门的软件和硬件设备对真实飞行及其空气动力等各种元素在计算机中进行仿真模拟的一门航空科技课。通过此项活动,青少年可从小了解航空文化、培养航空情怀、树立航空志向,以后成长为优秀航空后备人才。”吴泳卫如是说。
该校校长王忠民说,校园e站为学校普及科学知识、丰富文化生活提供了更高、更广的平台,今后还要依托e站平台资源优势,开设更多、更丰富的科普类校本课程。
镜头三:资源共享,打造“智慧”校园!
12月20日下午,又到了尧都区解放路小学的社团活动时间。课后,五(10)班的学生急切地“飞”向“科技学堂”,他们又要通过校园e站里的资源共享软件学“科学”了。
同学到齐后,班长郭若凡走到触摸式全媒体科普阅览屏前,熟练地点开“科技小达人”部分,大家饶有兴致地答起题来,“乌龟的壳是用什么来支撑的?”“甲”,秦浩甜抢答道,“错了,错了,应是骨!”裴希萌纠正道,并进行了答案解析。
“《科学》课本《光》一课中,只讲到工作者家里的灯光、电脑屏幕发出的光、路灯光等地方夜晚有光,而校园e站里还有萤火虫的光、墓地里的磷光(鬼火)、森林里狼眼睛的光等是夜光。”郭若凡高兴地说,“有校园e站真好!在这里我能学到《科学》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它的内容丰富,涉及广泛,拓宽了我的知识面。”
该校政教科主任李晓霞称,自今年1月“校园e站”设立后,学校利用每周五下午社团时间,让师生通过资源共享软件来获取科普知识,只要动动手指,就能阅读科普知识、科普电子报,观看科普视频等10多个板块,不仅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感受科技知识,还能在学校进行联网播放,开展竞赛,让科技课、科普活动“活”了起来。
据尧都区科协主席郭迎昕介绍,自尧都区解放路学校和尧都区解放路小学设立为校园e站以来,分别为两校配备了科普宣传栏、中鸣机器人1508+和威奇2代、触摸式全媒体科普阅览屏等设备,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普信息化服务新阵地,推动了“百千万行动”,打通了基层科学传播“最后一公里”。今后,他们将不断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走上可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让科普工作真正深入基层、服务学校、惠及民生,提升师生的科学素质。
记者 郭秀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