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时代,是一个洪水泛滥的时代,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直到大禹时代,才历尽千辛万苦,平息了这场灾难。这场洪水之大,《淮南子•览冥篇》说得很形象:“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水浩洋而不息”这是人们记忆中最大的一次大洪水,从此之后再也未有类似洪水的发生。
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看,世界几乎所有的古老民族都有关于洪水的传说与神话,而且他们往往把大洪水作为自己民族的起点(或者说大洪水是古老民族记忆的起点),对大洪水以前的历史多语焉不详。我们中国也不例外。读一下中国早期的历史与传说,不难发现,尧舜禹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传说的起点,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典籍《尚书》,即“独载尧以来”史事,至于黄帝、炎帝等等的传说都是后人一步一步地追加的,也就是说,我们民族的历史记忆开始于尧舜禹时代,即大洪水时代。
那么,为什么各民族记忆的起点是大洪水呢?为什么人类就不能记忆起更早一点的事情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大洪水对各民族来说几乎都是灭顶之灾,它湮没了人类以往的文明,迫使各民族从头做起,开创自己的新世纪。从《吉尔伽美什史诗》到《圣经》,从古玛雅传说到中国纳西族的《创世纪》史诗,都充分反映出这一特色。这表明大洪水的原型不是为一般的暴风雨所引起的洪水泛滥,而是一场全球性的、毁灭性的大洪水。
我们人类历史上是否曾经有过样一场大洪水?回答这个问题还须求之于地质史与气象史。
约略与我们人类共生的第四纪冰期,在距今约10万年前左右进入了大理冰期时代。9万年前气温降至今天的温度水平;8万年前降至比今天约低5℃;3万年前降至最低点,比今天气温低l℃左右;1.9万年前开始缓缓回升;至1.2万年前左右才达到8万年前的温度水平。[3]温度的降低,使冰盖与冰川迅速发育。这一时期,欧洲有斯堪的纳维亚等三大冰川中心,冰川前锋推进到了东欧与中欧,较之以往南进了200公里以上;北美主要有劳伦申冰盖与科迪勒拉冰川,冰川前锋到达圣路易州,覆盖了纽约等地:亚洲主要有西伯利亚冰盖与青藏高原冰盖,后者厚达1500米以上;另外,我国的华北、秦岭以及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也都有冰川分布。[4]冰盖与冰川的扩张,摄取了大量的液体水,使世界海平面平均下降了100米以上,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的大部分地区一度变成陆地,而且是良好的平原地貌。日本列岛和我国的台湾等岛屿也曾与欧亚大陆相连接。我国海洋学家曾成开、朱永其等人曾对当时东海平原的范围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长江口外的东海平原最远点延伸到东经128°以外,距今天的长江口约700公里。这一地区河网密布,仅长江分流的入海河流即有16个以上,平原的边缘地区是浅水环境,沉积物为富含有机质的泥,而后在上生长了芦苇,渐成为草丛泥沼,属陆相沉积[5]。这样的平原地带还是十分适于人类居住的。我国虽然还没有这方面的直接考古发现,但欧洲北海地区的考古发现可以间接为证。在大理冰期中,北海也曾变为陆地,使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连接在一起,现代的北海渔民常从海底打捞出石刀、石斧以及猛犸象的骨骼,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这些石刀、石斧属于旧石器时代的遗物,它表明在北海为陆地期间,曾经居住着人类的祖先[6]。另外,这一时期的地中海也曾变为平原,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赫•乔•韦尔斯在其名著《世界史纲》中提出:‘在今天地中海的大部分地区曾经是一片气候宜人的陆地,分布着众多的河谷与森林,在现在淹没的地区、当年的河谷和森林里,一定有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出没其间,新石器时代的暗白种人,就是地中海种族的人,在这个已经淹没的盆地里,向开始定居和开始有文明的道路上走得已经相当远了。
当然,海水消退后的海底平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适于人类与其它陆生或淡水生物生存,这段时间约为一千年以上。那么,东海平原与黄海、渤海平原存在多久呢?由于我国海洋学界目前尚缺乏对此问题的整体研究,我们可以借用日本学者高保良1976年对这一时期日本附近海面变化的研究成果来说明,因为日本周围海面的升降变化与我国东海、渤海、黄海海面的变化应是基本同步的。高保良认为:自10万年前开始,海面开始下降,7.2万年前陡然降至一60米以下,3万年前又降至一100米以下,2.5万年前继续下降至一140米以下;1.7万年前海面上升,至一100米左右,至1.2万年前复升至一60米左右,大约8千年前,达到今天海平面的高度[8]。
海平面在一60米以下维持了6万年左右,也就是说一60米以上地区的三海平原存在了6万年,海平面在一100米以下维持了1.3万年。一100米以上的三海平原也存在了1.3万年左右,这时的三海平原,已能包括今天三海海域的大部分地区。海平面在一140米以下维持了约7千年左右,此时,亚洲大陆与日本、台湾列岛连在了一起。
在这样一块大陆上,在这样漫长的岁月中(长则六万年,短则七千年),三海平原能是一片空白吗?要知道,7千年就等于从仰韶文化到宇航时代的全部岁月啊!何况有相当一部分大陆存在了6万年、1.3万年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看一下这一时期原有的大陆情况吧。古气候学研究表明,大理冰期的顶峰时代,即3万至1万多年以前,寒冷与干旱是我国大陆的主要气候特征,南方的湘西,黔东温度降低值有10—13℃浙江为12℃左右,渭南为I4℃左右,北京也为12℃左右,我国东部地区的冰缘区南界到达了北纬34°20′,长江中下游山地的多年冰土下界在海拔850米上下。多年来,在华北和中原地区发现了不少寒冷气候下生活的哺乳类化石,披毛犀化石出士点一直分布中原地区,这当然不是偶然为之,而是取决于冻士界线的南移。我国现代多年冻土区南界在北纬48°以北,而大理冰期时多年冻土区南界在北纬34°左右,相差14个纬度,若以中纬度地区冻士区每增加一个纬度温度降低0.6——1.0℃计,我国温度在大理冰期比现在要低9——14℃,比大理冰期前要低13——14℃左右[9]。
冰期时代必然伴随着严重的干旱,这一点已是定论。在大理冰期的顶峰时代,由于气温的急剧下降,冰缘线与多年冻土带的南移,加上严重的干旱,必然使大批温热带草木死亡,温带动物离开故土,寻求新的乐园。我们人类的祖先会不会固执地停留在原地呢?我认为一般不会,他们中的多数也会象其它动物一样离开已经变得陌生的环境,也去寻求新的乐园。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会有一部分人类留在原地与寒冷干旱抗争。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
上一篇: 尧舜时代刑罚浅探
下一篇: 尧都、尧庙和尧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