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兴盛

2015-01-15 15:49:36 来源:临汾新闻网


自古至今 , 凡属史籍经典著述、民间传说 , 对尧无不颂扬。如《尚书》第一章就是《尧典》 , 《论语》一书中也有《尧日》一章记录了尧对舜的教晦 , 其它典籍也多有记录尧舜的言论。炎黄子孙莫不尊尧颂尧。毛主席在诗词中也有 " 六亿神州尽舜尧 " 的诗句 (注1)。 
尧文化在中华民族史上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 , 在东方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 因为在他领导下使得中华民族由野蛮转入文明。 
为了挖掘祖先宝贵遗产 , 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 愿与有兴于此的同仁共同研究探讨这一课题。以下拙见 , 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五千年文化的主要源头 
我国远古文化发祥于陕西黄土高原(注2)。我们的祖先经辗转曲折的游牧生活来到河北省北部 , 发生了阪泉之战、琢鹿之战 (注3)。经炎、黄二帝联合开创了民族团结的先河。中华民族的诞生推动了民族文化的进步 , 从此我们便自称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的诞生为民族的壮大奠定了基础。为求生存与发展 , 便逐渐沿燕山与太行山南移,当来到太行山东麓的古唐地 (今顺平、唐县、望都一带), 在浅山区和丘陵地带扎营, 开创了民族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这里地理环境优越 , 有利生存和创业。当时太行深山系原始森林,多猛兽,山前平原多湖泊、河流和沼泽,多洪水,为躲避洪水猛兽之害,于是选择浅山和丘陵驻扎下来。这一带盛产枣、柿、栗、核桃、梨、瓜果等 , 便于采摘;入深山可以打猎,进水域可以捕鱼;生活环境优越,而且锦上添花,还出了个贤明的领袖放勋(尧) (注4)。从此 , 中华民族便掀起大发展的高潮 , 故我们称其为尧文化。 
放勋诞生在伊祈山 (今顺平县境),后为帝,因在唐地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帝都,故称唐尧。他团结各族人民发展农牧业生产 , 提高了生产力,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 使中国逐渐脱离了原始社会进人到奴隶社会 ( 初期 ), 中华历史发生了大转折 , 故称其为民族文化。 
二、龙的传人及其形成过程 
龙的形成记录了古代民族发展的聚合过程 , 而且牢牢地铭刻在中国人的头脑之中 , 我们常以龙的传人引以自豪。世界上原本没有龙 , 而古代的图腾为什么是龙呢 ? 在远古图腾时代最早的传说是女娲氏和伏羲氏为人类祖先 , 而他们都是人头蛇身(注5)。 历史的发展 , 部落的联合 , 特别是炎、黄二帝在保定以北联合后, 各部落纷纷加入到这个大家族中。当马图腾部落加入进来 , 就在蛇 头上加马头 , 鹿图腾部落合并进来 , 就在马头上添鹿角 , 鱼部落进来 , 就在蛇身上增鱼鳞。于是 , 龙身上综合体现了多种动物的特征: 如兽足 , 鸟尾 , 山羊胡子。龙的形成体现了民族平等和民主 , 部落不分大小合并进来就亲如一家 , 这是优秀民族文化的创举 , 直到今天 , 各族人民大团结仍体现了 这一光荣传统。 
龙的形成过程就是民族团结统一的过程 , 这种民族大融合到唐尧时基本完成 , 确定了龙这一形象。根据《竹书纪年》 ( 躲过了秦始皇焚书坑儒, 到东晋时, 在魏安厘王的坟墓中发掘出来的竹简 ) 记载 , 尧生在伊祈山( 在保定市西南 40 公里的顺平县境 ), 尧母庆都为陈锋氏部族 , 生于斗维之野 , 今保定市西南唐县、望都一带。唐县有庆都山 , 在县城东七公里 , 传为尧母居住之地。望都县城内有尧母坟 , 北关有尧帝庙。 
庆都出生时常有黄云覆其上 , 及成年常有龙 随之……既而阴风四合 , 赤龙感之有孕 , 十四月生尧于丹陵 (即伊祈山)(注6)。 今伊祈山尧母洞 , 即尧出生地。这就说明赤龙族当时就栖身生活于伊祈山附近 , 更加深了龙与中华民族的血肉关系 , 也说明了龙的传人在尧时已为世人所共认。 
中华民族有着极强的凝聚力与团结统一的优良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 , 世界上有不少民族消亡了 , 其中不乏有为人类作过杰出贡献的民族。而中华民族数千年来 , 虽然经历了和自然及敌人的严酷斗争而不解体 , 并日益繁荣 , 就是因为她有一个光辉的整体形象 , 有一个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 , 龙起着维系和向心的作用。目前龙文化已成为东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 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尧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 
放勋约十五岁时,被其兄挚 (当时为帝) 封于唐地,在封山 (又称丹凤山 (注7), 在今唐县北店头乡封庄村北 )下受封, 以祭祀举行了受封典礼。当年,帝挚继帝喾为帝九年,为政不善;而放勋同时在唐地发展生产,造福人民,联合各部族,取得出色的功绩。各部落酋长如流水之归海 ,皆亲放勋而疏挚。放勋受各部族的衷心拥戴,挚只好让位放勋。放勋称帝时仅二十余岁 , 帝号为尧。因在唐地创业故称唐尧。尧为帝后 , 复封其兄挚于唐。 故称唐地为 " 古唐侯国 " 。至今唐县还保存着 " 古唐侯国 " 碑。 
纵观尧的业绩 ,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促使原始社会逐步结束 , 奴隶社会由萌芽而日臻完善 , 使中华历史向文明社会前进了一大步。 
这时原始社会的组成单位——部落纷纷解体 , 代之而起的是家庭的出现。由于生产力的提高 , 使社会财富有了剩余 , 出现了私有财产。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也就随即产生了。家庭代替部落成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当时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及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也是唐尧及其臣民推动历史发展的善举。他亲自在屋前选育优良品种作试验 , 用不同的野生菽类作实验培育豆种 , 并数其所生豆笈的个数 ( 注 8) 。当四岳报告他在嘉禾山 ( 今属曲阳 } 发现一棵禾苗结出了三十二 个穗时, 他便亲自组织各部落头人并带领全体臣民用祭祀的方式去庆贺。而他不摆架子 ,乘素车玄 驹 ( 简单的驴车 ) 前往 , 主持了这一盛会 (注9)。, 这就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同时让羲和用玉衡旋矶 ( 原始仪器 ) 测量天体运行 , 用天干、地支计时 , 以指导农耕 , 不误农时 (注10)。这时 , 尧还亲自指导人们建造房屋 , 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 , 结束了巢住穴居的时代 (注11)。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生产条件的改善 , 生活资料大大丰富 , 有了富余的粮食和肉类。尧又教人们建造谷仓和引导人们把多余的肉类放在厨里 , 并用一种树叶覆盖其上借以保鲜防腐 (注12) 。利用茱草作染料 , 使衣服着色穿着更漂亮。还用礼泉浸泡果类酿酒 (注13)。这时出现了社会分工 , 有的家庭成为手工业户 , 如造弓箭、编织衣料等 , 发挥各自的专长。于是 , 集市交换也就应运而生了。尧时曾定日中为市,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换,各取所需,并不重视价值多寡。为了适应交换的需要 , 用羊皮打上印记称为 " 尧布 "(注14), 开始这只是一种交换的信用凭证 , 后来逐渐发展为货币 , 为市场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 婚姻制度改革与人种优化 
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是一个早熟的民族 , 中国人的聪明貌美 , 勤劳勇敢 , 也为世人所称道 , 这和古代历史上的婚姻改革是分不开的。婚姻制度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迁的。古时经过群婚、辈 婚、部落通婚 (普那路亚婚) 的阶段 , 到尧时已进人部落通婚的后期 , 并发展到一夫多妻制的婚姻 (注15)。 
科学道理告诉我们 , 近亲婚配会造成人种的退化 , 降低或阻碍人种的优化 , 而且还会带来社会的动荡 , 常为一个女人造成人与人的不和 , 甚至仇杀 , 引起部落之间的不和甚至械斗。 
尧时 , 先进部落已打破部落之间的通婚限制 ,由于禁止本部落内的婚配 , 便发展为部落之间的野合。这种婚配虽然避开了近亲结合的弊端 , 但尚无固定的家庭。这种结合 ,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 不利于生儿育女和对后代的培养 , 也不利人口的增长。例如尧的父亲帝喾属赤龙族(大约生活在今顺平以北地区 ), 尧的母亲是陈锋氏部族 ( 大约生活在今唐县、望都一带 ), 他们经过野合而生尧 于伊祈山。但古书记载 , 帝王及贵族的结合与生育 , 多记述为龙或某种神圣活动感之而生 , 这是对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 , 也是对帝王的尊崇和神化。宣扬这种君权神授 , 完全是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 
这种一夫多妻制的婚姻改革对人口的增加和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尧时曾把近亲婚配和乱交列入触犯五刑 ( 当时法规 ) 之中 , 这就保障了家庭的产生和社会的稳定。舜时曾明令禁止近亲婚姻。他们的婚姻改革 , 直到今天仍有其先进性。 
(三) 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帝都 , 成为中央集权政府的雏形。 
生产力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 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 特别是财富的积累日益丰厚 , 有了剩 余 , 使得私有制日益巩固。这就加速了部落的解体 , 很自然的对社会的管理权由部落酋长转移到 政权雏形组织。尧顺应了这一历史趋势,在唐地建起第一个帝都(注16) 。根据现在的地形和在书记载推测 , 其位置就在今唐河 (古称寇水)出山口的淤积高地 , 可能是今唐县伏城村一带。可以想象 , 虽然其建筑不过是草棚茅舍 , 但在当时却是空前的。 
尧为何选择在这里建都 ? 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势较高 , 能避一般的水患 , 且土地肥沃 , 又能利用水利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 这里很自然地成为人口密集的先进农牧地区。这里生产和文化的提 高,是尧为中华民族创出的奇迹。他既治理洪水 , 又划行政区为九州 , 并设官职加以管理 (注17) 。如设四岳 , 其职权既是民意代表 , 又是政府官员 , 其中有一个非常能干的官员叫皋陶,他创立了最早的司法机构 , 他所制定的“五刑” 也是法律的开端,是适应社会转折而产生的。五刑的出现适应和保护了私有制 , 也保护了家庭的安全与巩固。 例如原始社会凡属自然界的财物都属公有 , 人人 都可以取用。而这时则不许猎取私养的家畜和私人种植的作物。有了家庭 , 男女之间便不得乱伦。倘若没有这些法规和司法人员 , 就不能实现社会制度的转型。皋陶就是最早的法官 , 他负责调解和裁判人间纠纷 , 据说他在办案时随手牵着一只 独角山羊 , 人称獬豸神羊 , 遇到判断不清的官司就让山羊出面 , 这只羊用角抵谁谁就输了官司 , 并公认这是上天意旨。对违法人员的处理有时采用划地为牢的办法。其作法是在地上划一个圈 , 让犯人立在当中 , 只要有人从这里走过就算刑满自由了。某个部族如果侵犯其他部族就意味着侵犯国家利益 , 尧就抽调人丁前去征讨 , 正义之师战无不胜。但在治理国家方面主要是靠教化 , 不单教民耕作 , 还使人民提高文明意识、道德水平 , 让人 们自觉维护集体安全。创造了日出而作 , 日人而息的生活生产秩序 (注18) 。 
(四) 教民修德 
为了解除人民的穷困境遇 , 教民发展生产 , 千方百计避洪水猛兽之害 , 同时又教民修德走向文明 。孟子《腾文公上》有文曰 :" 当尧之时 , 天下犹未平 ,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术繁茂 , 禽兽繁殖 , 五谷不登 , 禽兽逼人。舜使益掌火 , 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而注诸海……而注之江。后稷教民稼穑树芝五谷……饱食 , 暖衣 , 逸居 , 而无教 , 则近于禽兽。圣人又忧之 , 使契为司徒 , 教以人伦 , 父子有亲 , 君臣有义 , 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 朋友有信。放勋曰 : 劳之来之 , 匡之直之 , 辅之翼之 , 使自得之 , 从而振德之…… " 。 
从孟子对尧的记述中可以看出 , 他是全面地为民着想, 不但治水 , 导洪水入江河 , 放火烧山驱猛兽 , 教民种庄稼 , 吃饱饭, 但这还不够 , 因为仅仅吃饱、穿暖,安居 , 而对百姓不教给他作人的准则 , 还是和禽兽差不多。尧又为这种现象忧虑。于是让契为司徒专管教育百姓的事情。首先教民以伦理 , 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 让百姓之间有一个正确的相互关系。 尧说让他勤劳 , 教他技艺 , 使他们正直有诚信 , 有德 , 教他们自己养质美好品德才对。 
于是尧对民间不正确的行为加以匡直 , 并主张爱护百姓要像禽鸟用翅膀保护它的小鸟一样 , 让它自己站立起来 (注19)。 尧执政清正廉明 , 他的宫室是用不整齐的茅草和用未加修饰的树校搭 起来的 , 吃的是粗糙的粮食和野菜 , 穿的是兽皮葛衣 , 乘的是简易的驴车。生活水平和百姓一样 (注20) 。他劳累过度 , 身体瘦弱 (注21)。 他的心和精力全部用在百姓身上。古书有云 , 尧存心治天下 , 加志于穷民。一人饥则曰我饥 , 一人寒则曰我寒之也 , 一民有罪曰我陷之也 "(注22) 。他任贤举 能 , 即使是儿子丹朱因道德败坏也不能继承帝位 , 把他放逐到丹水 ; 治水大臣鲸 , 因治水无功 , 劳民伤财而被放逐到幽陵 (今密云境 ), 后因筑城谋反而被处死。 
我们常用 " 尧舜 " 二字形容社会的安定美好 , 这和他重视精神文明是分不开的。 
(五) 穿衣禁裸体 
古时因物质条件和技术水平所限 , 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裸体习惯已显得和当时的文明社会极不协调了 , 同样直接影响着社会安定。尧十分重视人们的穿着 , 庆都就是制衣能手。当时的制衣原料除少量的丝、麻之外主要是兽皮和葛( 注 25) 。尧本人是冬穿鹿皮 , 夏穿葛衣。葛是一种野生植物 , 直到今天 , 太行深山还生长着野生葛 , 这种植物的蔓子很长 , 可达数丈 , 且柔韧有力 , 现代文学作品中形容爬山时的艰难 , 还常用 " 攀藤附葛 " 的句子。葛蔓被劈成细丝编成衣服是很方便的。 尧提倡穿衣 , 并把裸体视为不法 , 对民族服饰文化 的提高是有巨大贡献的。 
(六) 龙马负河图的传说 
很多古书上有尧出生龙马负河图 , 尧为帝龙马负河图 , 尧时龙马负河图 (注24) 的记载。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君权神授的表现 , 也是古人对尧的信任和颂扬的一种方式。把龙和马结合在一 起 , 体现了对龙的崇拜 , 对马有力量的信任。把二者联系起来从想象中产生出一种至高无上的物体 " 龙马 " 。这龙马是上天派下来背负河图告诉人们 , 尧为帝是天意。后来甚至有人把八卦画在马的身上 ( 注 25) 。笔者回忆民国初年 , 在古唐地 ( 冀西 ) 春节时把龙马作为吉祥物放在房中 , 后来出现龙马驮财宝入室的年画 , 春节时广为流传 , 这也是龙马负河图的演化。直到今天 , 望都、唐县、顺平一带还流传着许多尧母和尧的故事 , 表达了广大 人民对尧的敬仰和尊崇。 
(七) 任人唯贤与祥让 
尧为帝后办事大公无私 , 从废丹朱到举舜于 亩之中表现了尧任人唯贤的决心 , 更体现了尧为民族负责的精神。丹朱是尧的儿子 , 也有办事能力 , 在尧晚年四岳建议让丹朱继承帝位 , 尧摇头不允 , 他对儿子的评价是 " 顽凶 " 。但尧并不抛弃他 , 还是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训导他。为了教育丹朱 , 尧发明了围 棋 (注26), 想通过多种方法提高其道德素质。但丹朱不思悔改 , 继续干着坏事 , 例如白天与十个女子行淫 , 晚上乘舟游乐 , 对此尧十分伤心 (丹朱有九个儿子皆不肖), 一气之下将其放逐到丹水,可说是做到大义灭亲了。 
为了寻找合格的接班人,他苦心孤诣地寻访贤人,经过多次失败 , 发现舜为人正派 , 孝敬父母 , 爱护兄弟 , 其父是瞎子 , 母亲偏爱其弟 , 几次想陷害舜 , 舜用智慧躲过了父母的迫害 , 而孝敬之心 , 依然未改。尧任用他作太尉,将他放到最危险最困难的地方 , 他能顺利克服危难 , 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闯过人为的和自然界的个个难关。尧得到德才兼备的人才如获至宝 , 深感庆幸 , 于是将自己两个心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 , 让她们一方面忠心辅佐舜 , 另一方面 , 还要考查了解其情况 , 经过考察 , 最后确认舜是贤能之人 , 才决定将帝位传给他。这种选贤举能的高尚行为给中华民族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孔子对尧十分赞扬 , 在《论语》里有 一章《泰伯》 , 在这一章里曾赞美说 :" 大哉 , 尧之为君 ? 巍巍乎 ! 唯天唯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 ! 其有成功也 , 焕乎其有文章。 " 用孔子的话说 : 尧为君真伟大呀 , 像天那样高大 , 百姓们都赞美他 , 他的功业多么伟大呀 , 他所制定的治国规章再好不过了。 
四、尧的西迂与古代文明的传播 
尧在唐地建都后百业兴旺 , 五谷丰登 , 政通人和 , 人杰地灵 , 在民族历史上形成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而尧为什么西迁呢 ? 经查阅资料并结合地理形势的研究 , 是遭遇水灾所至。《竹书纪年》 有寇水入唐 , 尧西迁的说法。寇水即今之唐河 , 发源于山西高氏山 ( 今浑源县 ), 穿越太行山东下 , 落差很大 , 其洪水趋下之势不可当。尧都恰建在唐河出山口而流入平原地段的位置 , 该河历史上就有多次水患的记载 , 且破坏性极大。在尧选择帝都位置时因科学水平所限 , 只看到有利开发生产和生活方便的一面 , 而忽略了一旦洪水到来 , 引起大水害而无力应付的一面 , 因而造成建筑物被毁 , 农田被淹 , 人畜遭灾 , 损失惨重。当尧及其臣民意识到这种不利条件时 , 便决定不再原地重建 , 下决心西迁。远途跋涉路,经行唐,所以留下行唐县名。迁到太原南边的晋阳又重建帝都 , 开发该地 , 但不久因鲧治水所筑堤坝决口 , 帝都又被水冲毁 ( 注 27), 被迫南迁平阳 ( 今临汾附近 ) 。在那里开创了更好的基业 , 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谱写下光辉的篇章。 

注: 
1. 见《毛泽东诗词·送瘟神》 
2. 见《河北名人传》古代卷 ( 上 ) 《绪论》 , 河北人民出版社 
3. 见《史记·五帝本纪》、《资治通鉴·外纪》 卷一上。 
4. 见《保定日报》 97年4月5日《尧帝故里考》、《太平御 览》卷八十《皇都五》。 
5. 见《资治通鉴·外纪》卷一上。 
6. 见《竹书纪年统复》卷二。《太平御览》卷八十《皇都五》 , 帝尧陶唐氏。《畿辅远志》第八册卷五九与《地略》十四《山川》。 
7. 见《畿辅通志》第八册卷五九与《地略〉十四《山川》。 
8. 见《竹书纪年》。 
9. 同上。 
10. 同上。 
11. 同上。 
12. 同上。 
13. 同上。 
14. 见《辞源》,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 , 第162页。 
15. 参照《中国婚姻发展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6. 见《中国帝都要览》 , 河南大学出版社。 
18. 见《孟子·滕文公上》。 

来源:尧文化研究网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

上一篇: 不朽的尧陵

下一篇: 尧舜时代刑罚浅探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