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硕果累累。笔者驱车行驶在翼城县浇底乡蜿蜒起伏的山路上,远远望去,一个个千亩核桃园、苹果园依山环绕,一阵阵欢歌笑语随风飘荡……农家小院里,沉甸甸的玉米、黄澄澄的柿子、红艳艳的苹果、圆滚滚的核桃,诉说着收获的希望和喜悦……近年来,浇底乡坚持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经济林,截至目前,全乡经济林面积突破16500亩,其中核桃经济林13000亩(含地埂核桃),苹果经济林3500亩。经济林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摇钱树”。
优惠政策调动效益显现
浇底乡青城村全村共223户、668口人,耕地面积3300余亩,多年来全村群众仅靠种地来维持生计。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委会主任李杰带头联系村里的几位农民共同筹资20余万元,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100余亩土地,开始核桃经济林栽植,并带动全村发展核桃经济林1800余亩,青城村也因此成为全乡的“核桃种植专业村”。
“经济林建设是一件大好事,比靠天吃饭种地强多了,这个账老百姓都会算,我们村这几年发展的这1800多亩核桃林就是村里的‘摇钱树’啊!”李杰告诉笔者:“过去种玉米,一亩地除去肥料、种子等各项开支,年景好时也只能落下辛苦钱,而现在种植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到了盛果期每亩林地年产值可达到6000多元,前几年还可实行林粮、林菜、林药间作,而且栽树省工省力,一年栽下多年受益,我们铁下心来要把核桃树照管好!”在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的同时,浇底乡的苹果经济林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全乡形成了曹村、西村、浇底、翟庄、裴家垣5个苹果专业村,涌现出了邹登山、邹登江、李家和、郑明海、崔仕虎等大户。在全县优质苹果展销会上,浇底苹果荣获金奖、银奖,更加坚定了全乡群众发展苹果经济林的信心和决心。
创新机制推动规模发展
“为了调动农民种植经济林的积极性,乡政府给予农民相应的补贴,但是要求成活率必须达到95%以上。另外,在技术推广上,浇底乡创新经济林种养管护制度,采取谁种地、谁管理、谁受益的办法,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苗木、统一挖坑栽植、统一浇水施肥、统一技术指导的‘五统一’服务,规定新植幼树归农户所有,成材树按照树随地走、谁栽谁有的原则,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通过实施明晰林权、技术包园、例会培训、责任追究四项管护制度,经济林产业得到了巩固发展。”浇底乡分管农业的副乡长裴红军告诉笔者。
为了把经济林建成科技含量高、效益持续好的民心工程,浇底乡专门聘请省、市、县三级林业专家,对经济林管护进行全程跟踪培训。去年以来,针对核桃、苹果栽植、整形修剪、肥水管理等各个阶段的技术要点,乡里进行了十几轮培训,广大栽植户基本上掌握了核桃、苹果的栽植管理技术,保证了经济林的健康发展。
据了解,浇底乡今后将在五方面做足文章,做大做强产业:一是发展多种套种模式,实现生态效益双提高。为确保农户在核桃、苹果挂果前的收益,进一步引导农户进行林下药材、林下果菜、林下小杂粮等种植,形成有效带动农民增收的经营管理模式;二是承担经济林建设所需苗木和建成后前三年的管护资金,对集中连片、建设标准高的500亩以上的村,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继续予以支持。三是将经济林建设纳入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与农业综合开发、水利等部门的项目建设进行对接,统筹协调更多的资金扶持;四是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以此为平台,组织开展技术推广、科技培训、市场营销等经营服务活动,促进经济林规模化发展;五是鼓励林业大户和公司企业承包、流转农村土地等方式发展经济林产业,推行“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在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通讯员 张燕
责任编辑:刘静
上一篇: 翼城县广电中心收获三项全国电视大奖
下一篇: 翼城:2300亩流转地助农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