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翼城县唐兴镇陵下村民史文英的丈夫因意外事故导致双腿瘫痪,下半身没有知觉,大小便不能自理。面对襁褓中9个月大的女儿以及相濡以沫的丈夫,史文英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面对别有用心者的百般嘲笑,面对娘家人苦口婆心劝其改嫁的“良言”,史文英选择了坚守。她40年如一日,擦干眼泪咬紧牙关,用心抚养女儿,悉心伺候丈夫,体贴入微地孝敬公婆,用实际行动演绎了感天动地、催人泪下的爱情和孝心故事。
史文英出生在唐兴镇东关村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父母老实淳朴、厚道正直,她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在父母亲的教育熏陶下,自幼就是一个懂事乖巧、善解人意、尊老爱幼、和蔼可亲的女孩。22岁的时她与村民李永山结为夫妻,公公婆婆也是地道的农民、纯朴热情。她性格开朗随和,婆媳关系融洽。
婚后尽管家境贫寒,但夫妻和睦、家庭和谐,一家人也其乐融融。然而,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天有不测风云,丈夫在一次外出回家时,骑自行车坠入深沟内,下肢瘫痪,终生残疾。从此,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
瘫痪的李永山大小便失禁,几乎天天屎尿在床。史文英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他清洗,毫无怨言。由于卧床导致肠胃功能紊乱,每次给他清洗时,要刺激肛门周围,引起胃肠蠕动,不是放屁就是大便,李永山自己根本无法控制。最初的时候他感觉非常难堪,但是妻子总是善解人意地化解尴尬。史文英虽然没有多少医学常识,但她认准了一条,只要勤给丈夫擦洗着,他毛病就少。所以尽管丈夫卧床40年,但极少发生感染等问题。有时去住院,在与医生的闲聊中,医生惊奇地问,这么多年了,你的身子保护得这样好,家属是医生吗?李永山指了指身边的妻子说不是。史文英憨厚地接过话说:“我只知道勤给他洗就没毛病。”
丈夫残疾后,卧床不起,吃喝拉撒、擦洗,成了她的主要生活。丈夫对自己的突变接受不了,常常无端抱怨、胡骂乱打,史文英身上常常是旧伤未愈又添新伤。而她却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泪水、苦水往肚里咽,忍辱负重地支撑着这个家。村里有人劝她:“趁早抱着孩子另找一家也比这儿强,这罪可是受的没盼头呀!”她摇头说:“不。”史文英说,40多年间,她几乎天天洗尿布,大冬天里,她的手常常冻得通红。
史文英每天一早醒来,她先帮丈夫穿好衣服,做好两人要吃的饭菜,然后再端给丈夫吃。把丈夫服侍周到以后,她便开始收拾家务。由于丈夫的身材比较高大,抱丈夫上炕是每天最困难的事,要分好几个步骤,每次都要把她弄得满头大汗。
她告诉笔者,自己这40年来没有睡过一个好觉。“因为老头子身体几乎不能动,每天晚上都要给他翻几次身,不然他身上就该烂了。”为了让李永山方便偶尔坐起靠着,细心的史文英在土炕的上方,窑洞的顶部的横杆上绑了一个粗粗的布条,没人在身边的时候,睡得难受的李永山能自己通过双手用力,能艰难地发生位移,坐起一会儿。
这些年不但要伺候丈夫,还要忙家里的农活,所以史文英每天都忙得团团转。村里人说,这些年,就没见她慢悠悠地走过路。每天也就睡五个小时左右,晚上十一点前基本不睡,凌晨三点钟就起来忙活。40年来,打针输液几乎已成李永山的常事,有时候还不得不去住院。
在伺候丈夫的同时,史文英的公公又患病卧床,富有爱心的她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公公大小便清理、揉肩捶背、洗澡擦身等日常护理,直到公公去世。如今,婆婆已经86岁高龄了,身体不太好,总离不开人照顾,史文英端饭、喂药,照顾得无微不至。
说起史文英,李永山泣不成声:“如果不是老伴的精心伺候,这个家早就没了,自己也活不到现在,我很内疚,这些年给老伴添麻烦了。
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一个平凡的农村媳妇,40年如一日服侍没有生活能力的丈夫,一如既往,无微不至照顾自己年迈的公婆,从不言弃,无怨无悔,史文英的爱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史文英的孝心传遍周边村镇,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通讯员 宋榜娟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