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翼城县里砦镇逐步转变发展方式,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全面改善镇区基础设施条件,使城镇承载能力大幅度提高。从“里子”到“面子”,里砦镇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子。
特色规划描绘前景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由于里砦镇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围绕主动迎接县城的辐射、把镇区建成县城副中心这一重点,历届镇党委、镇政府都高度重视规划工作。
2007年3月由市建筑规划设计院编制了《翼城县里砦镇总体规划》,在严格遵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高标准地做好区域功能分区规划,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2011年10月由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翼城县里砦镇近期建设规划》。
同时,成立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先后投资340万元用于镇容镇貌的整治。对于公共卫生管理,镇区8人卫生保洁队、4辆保洁车,坚持一日一清扫,全天保洁,垃圾日产日清;镇区范围内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商户、居民实行门前三包,并签订责任书261份,严禁向街道、广场等公共场所倾倒垃圾、污水或其他污物。对于公共环境秩序管理,规范车 辆停放,划定摩托车、小型车辆停放点15处;结合农贸市场改造,整顿市场,坚持座商归店、零商归市的原则,制定了综合市场示意图,划定摊位121处;整治违规违章建设的各类棚栏37处及其他影响整洁的建筑物25处,规范户外广告、标志牌109个。特别是在去年全县环境整治活动中,全镇累计投入150万元,整治道路106公里、出动机械1500台次、投工13720个、清理垃圾12000余方、粉刷树木150000株、粉刷墙壁87560平方米、清理乱贴乱画9870处。新建垃圾池36个、配备垃圾清运车68辆、垃圾桶72个、购置保洁服115套、成立了19个保洁队。
多元产业支撑发展经济林建设打造专业镇。该镇投资1186万元完成全镇19个行政村约2.92万亩优质苹果基地建设,目前80%进入盛果期;投资330万元完成镇域北部5100亩优质核桃种植;镇区附近的张桥、东续、吉比建有200座日光温室。里砦、张桥380亩高科技优质樱桃园区即将进入挂果期。通过近5年的努力,全镇实现了人均“一人一亩地吃饭、一人一亩园赚钱”的目标。绿色产业的兴起,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由280人组成的果品营销大军和30家果品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了周边区域种植业的发展,仅经济林一项使全镇农民人均增加收入5000元。
畜牧养殖业走向标准化、园区化。以全省现代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富华奶牛养殖有限公司为依托,总投资6500万元完成2000头奶牛基地建设,年产鲜奶8000余吨,是蒙牛、银桥乳业的固定奶源地,2100亩流转土地不仅解决了企业饲料供应,而且使180余名农民成为企业的务工人员。2011年,资产上亿元的翼众百万只蛋鸡厂再投资近1000万元入驻该镇。从项目的争取到基地建设,政府全程跟踪、全程服务,使企业入驻放心、经营安心,实现政企双赢。截至2012年底,全镇奶牛存栏2368头,生猪2.5万余头,肉羊1.6万只,家禽5.7万羽,畜牧业的发展使全镇农民人均增收620元。
按照建设商业城镇的要求,重点进行了镇区十字大街形象提升、拓宽改造、上下供水、油面铺装等工程,镇区街巷全部实现高标准硬化,形成了五纵两横总长10.5公里的框架路。沿十字大街形成西有农产品批发、中有百货贸易、东有建材市场和装饰材料市场的“两街四场”发展格局,市场总面积7万平方米,带动商贸户360余户。镇域老官庄村5000余人是全县最大的行政村,每月3、6、9逢集,流动人员最多时达2000余人,镇区里砦村每月1、4、8逢集,平均流动人员5000余人。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11年,里砦镇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百镇建设重点镇,按照“省级百镇建设标准”要求,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承载功能。
几年来,先后投资2亿多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项目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投资2700万元的里砦镇府前街、南北大道道路工程,现已完成管网铺设、油面铺装、道路照明设施配套等工程。总投资400万元的里砦镇新开路道路硬化及绿化工程已完成道路硬化、照明等工程。总投资200万元的镇区园林绿化项目现已完工。投资1500万元完成两幢农民住宅楼工程,已有部分群众入住。投资3000万元完成19个行政村168公里街巷硬化工程等。
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先后投资1170万元完成里砦初中餐厅、2号教学楼、标准化操场、里砦完小餐厅、完小扩建和中心幼儿园建设;投资2440万元完成里砦敬老院、计生服务站改建、便民服务中心、客运站、驾校、电网升级改造、数字电视平移等工程。2008年对全镇范围内的教育资源进行了充分优化整合,特别是初中教育,目前属6轨制、学生780余人,其实力可满足10轨制、2500多学生的入学需求。镇域拥有镇级中心卫生院1个,是全县4个乡镇中心卫生院之一,属一级甲等卫生院。19个行政村设有31个村级卫生服务室,医务人员均毕业于正规卫生院校,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镇文化站建筑面积850平方米,藏书5万册,配有电影放映机、现代化音响设备、各类乐器、演出服装、体育器械若干,组建了舞蹈队、秧歌队、老年合唱队等群众文艺团体。19个行政村都设有文化活动室,配有图书、电视、DVD等娱乐设施。记者 杨琦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