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县“助人为乐道德模范”高月娥的故事
“用不着采访我,有这么多先进典型值得学习,我只是个普通人。”约访高月娥,她再三推辞。言如其人,低调,是岁月留在高月娥身上最鲜明的烙印。费尽周折,我们终于见到了她,简短的寒暄后,我们的访谈便从三十多年前高月娥的创业故事开始。
创业能手的艰辛往事
“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事业也是一点一滴拼出来的”,开门见山,高月娥用精炼的语言,总结出自己成功的秘诀。虽说已是身家过亿的翼城知名企业家,可一谈起当初的创业往事,一幕幕的艰辛历程依然鲜活如昨。那是在改革春风刚刚拂遍神州大地的上世纪80年代,不堪忍受贫困折磨的高月娥毅然走出农村,在县里的果品公司做起了靠力气吃饭的装卸工,“都说那是男人才能干的活计,可我硬是咬紧牙关撑了下来”,往昔的磨难早已沉淀成今天言谈中的波澜不惊,依稀能辨的只剩与生俱来的执着与坚定。“那时候,我每天天不亮便会悄悄起身,徒步三十多里去县城上班,劳累一天后,浑身的骨头都像散了架”,可即便如此,下班以后,高月娥还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在昏黄的灯光下强打精神,缝手套、发豆芽……“当时的我就像上紧了发条的机器,铆足了劲儿,只想着多赚些钱,早一天过上好日子。”春去秋来,寒过暑往,高月娥的手中渐渐有了一些积蓄。几年后,瞅准时机的她又先人一步投身到当时方兴未艾的个体经营浪潮中,成了全县第一个沿街摆摊经营服装的个体户、第一户经营客运的私营企业主……时隔不久,在商海掘得第一桶金的高月娥又相继办起了选矿厂、货运公司,并开始经营煤矿。就这样,高月娥的事业越做越大,钱也越赚越多……转眼到了2009年,致力于转型发展的高月娥投资创办了银楼、汽车销售公司、婚纱摄影会馆等一系列企业,随后,她又筹集巨款,在县城的黄金地段建起了大型的购物广场——至此,高月娥在时代大潮中华丽转身,完成了由普通农妇到成功商人的蜕变。面对成绩,有人夸她“干一行、精一行、成一行”,是“能谋善断的商界奇才”,对此,她只是淡然一笑,“我只是沾了党的政策的光,沾了改革开放的光。”
成功商人的责任担当
伴随着事业的蒸蒸日上,富裕起来的高月娥开始追逐人生的另一个梦想,“回报社会”成为她叱咤商海之余最为倾心的选择,而这个梦,一追便是10年。2005年,高月娥出资10万元在县里举办了“孝敬父母杯”演讲征文大赛,出资20万元承办了“爱心奉献”扶贫济困募捐大型文艺演出、“牵手行动”救助贫困大学生募捐晚会……之后的几年,高月娥更是马不停蹄地捐助了临汾市消夏月文艺活动、翼城县青少年音乐舞蹈大赛、临汾市“春蕾计划”等二三十项社会公益活动,捐助总金额逾百万。尤为可贵的是,她默默资助过的贫困学子及贫困家庭更是不计其数,据县妇联及教育部门初步统计,自2005年以来,高月娥仅捐资助贫这一项,金额便在600万元之上。
与此同时,高月娥对家乡的“新农村建设”更是倾注了心血,先后投入近千万元在农村老家打井、修路、兴建文化活动广场,建设村民住宅……“我做的一切,一不求扬名,二不求谋利,只是觉得这是一个企业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与感恩情怀。”面对记者的追问,高月娥道出了深藏心底的信念。
一次次的慷慨解囊,一回回的雪中送炭,让高月娥赢回了乡亲父老的口碑,更赢得了全社会的赞誉,“优秀企业家”“巾帼建功标兵”“热心公益事业先进个人”“省三八红旗手”“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纷至沓来,可她依旧坦然如故,“我是从贫穷中过来的,明白来自社会的关怀对于困厄中的人们意味着什么,如果我的所作所为能给他们带来一些帮助,我便会感觉非常开心……”“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是高月娥在日常生活中最喜欢的箴言,没错,她的事迹的确普通平凡,只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勤劳致富、建设家乡的一个剪影。可这个普通平凡的故事却彰显出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魂魄,更诠释出我们身处时代璀璨闪光的内涵。(记者 邱睿 实习生 李海洁)
责任编辑:刘静
上一篇: 翼城质监对6家企业进行安全隐患检查
下一篇: 翼城工商制作服务承诺牌接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