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景怀玉:从少年到白头的坚守

2015-05-28 10:13:4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从少年到白头的坚守

——景怀玉的新闻写作情怀    

    临汾新闻网讯 从17岁起给各级新闻媒体投稿,手握一支笔度过了50个春夏秋冬。50年来,景怀玉坚持在新闻写作的田园里辛勤耕耘,获得累累硕果。仅地级以上新闻媒体发表的稿件就有2000余件,写出的材料约有200余万字,被评为全国数家新闻媒体的优秀“特约记者”,并多次受到临汾市委、市政府,翼城县委、县政府表彰。

    今年67岁的景怀玉,是翼城县里砦镇上韩村人,退休前供职于翼城县计生局。如今,回忆起当年从买不起稿纸到把电脑“请”回家的变化,真是思绪万千心潮涌。他说,是好时代让他梦想成真。

    1965年,景怀玉因父母身患大病,无钱上学,初中二年级就失学了。他返回农村后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写稿投稿。开始写稿那几年,因为家里穷得没钱买稿纸,他就从鸡窝里“偷”鸡蛋到供销社换稿纸。买不起信封投递稿件,就从地里拣回包装化肥用过的废旧牛皮纸,糊成信封装稿件。

    好在那几年投稿不用贴邮票,稿件送到邮局盖上“邮资总付”就可邮寄到新闻单位。当年,县报、县广播站采用了他写的20余篇稿件,可每篇稿费仅有两三毛钱。幸好《山西日报》采用了一篇300字稿件寄回两元钱,景怀玉赶紧买了几本稿纸。当年,他还被《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评为三等模范通讯员。从此,他写稿的决心一发不可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景怀玉因坚持写稿经常登报在全县已小有名气。写稿就成了他被聘用参加工作的通行证。多年来,他的工作岗位几经变换,但为党的新闻媒体写稿的决心依然没有变。1980年,他被抽到里砦公社通讯组写稿,同年,该通讯组被评为《山西日报》模范通讯组。1985年,他被县计生委聘用为文秘员,一人担任写材料和写稿件的双重任务。1990年,他经过成人考试,被南京人口学院录取,圆了大学梦。毕业后返回县计生委继续从事文秘工作。为改变写稿条件,他在生活上节衣缩食,艰苦朴素,自费购买过三台手工打字机。这样,他白天下乡采访,返程路上打好腹稿,回到家里打成文稿,这样就加快投稿的速度,提高了稿件的采用率。之后,人到中年的他,却做起了电脑梦。

    1997年5月,景怀玉用手中的一支笔实现了他的“四个一”工程:即一部手机,在县城盖起一座二层楼,一套工作手续(按政策转成国家干部),并把电脑“请”回家。过去,他曾为买不起稿纸而烦恼,如今,不仅购买稿纸根本不成问题,连电脑都给他当起了“小秘”,他乐滋滋地说,只要稿子一写好,鼠标轻松一按,想往哪儿发就往哪儿发。

    2003年,景怀玉从计生岗位上退休。但他退而不休,继续从事新闻写作。被县农信社返聘至今,他一干就是10多年。他坚持在该社深入基层,与广大信合员工交朋友,了解写作素材。在他和该社新闻队伍的共同努力下,促使该社多次被省联社、市办评为宣传先进单位。同时,大大提高了该社的知名度,为该社转型提质与快速发展创造了舆论氛围。

    不仅如此,他每年在该社通讯员培训班上讲课,还经常手把手地教年轻员工写稿,毫无保留地把写稿经验传给信合员工。为该社建立起一支强大的业余通讯员队伍。此外,他每年都要应邀赴全县有关乡镇、或县直系统讲授新闻写作经验,为全县培育新闻写作新人,为加快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翼城奉献余热。(孟庆泉 程亮

    


     

责任编辑:柏东丽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