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普法载体 推进法治翼城建设
——翼城政法机关落实我市“一体优化,两翼平安”建设工作纪实
临汾新闻网讯 翼城是大唐之源,晋国故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法治文化传统,历史上著名的“郭偃之法”“赵盾之法”和范宣子铸“刑书”,就发生在这片热土上。近年来,该县在普法宣传教育上,坚持不断探索,与时俱进,打造出了《经纬剧场》和《法治天地》等特色普法载体,使普法教育形式在新时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为法治翼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心组织 以长效机制保障普法宣传的长久生命力
以县委、县政府为主导,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县委、县政府把《经纬剧场》列为重点普法平台予以扶持,责成县委政法委、宣传部牵头,具体解决栏目编剧创作、导演编排、拍摄制作、资金筹措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求各乡镇、各有关单位把配合《经纬剧场》资料采集和节目录制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全力支持和充分保障。
协调县作家协会,解决编剧问题;协调一些乡镇和村子,建立了十大拍摄基地;协调文化部门,解决演员的筛选问题。
以责任落实为抓手,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发挥政法委组织协调和宣传部的引导作用,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充分利用《经纬剧场》这一载体,积极为各执法部门搭建普法平台,增强了各部门普法宣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各部门针对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一些典型事例和案例,主动要求栏目组制作短剧播放。
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完善全民参与机制。无论是剧本编创,还是演员选拔,坚持充分体现群众普法教育的主体地位,可以说栏目在哪里拍摄,哪里就首先成为一个普法点。自栏目开播以来,报名排队要求义务演出的群众达一万余人,参加演出的群众演员多达6200余人次。先后有21位业余作家自发为栏目无偿编写剧本;50多个行政执法部门主动参与;30多个企业为栏目有偿冠名播出;200多个单位、行政村和家庭免费提供拍摄场所和道具,3家律师事务所和10名专业律师主动要求参与短剧点评,在全县营造了“百家单位联动、千名群众演戏、三十万人学法”的宏大气象。
与时俱进 以普法宣传教育推进法治翼城建设
实践证明,《经纬剧场》是普法宣传教育的一个好载体,但再好的载体也需要顺时应变,跟进时代。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作出了全面部署,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县委、县政府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探索和实践如何使法治栏目紧跟时代步伐、实现转型升级,以适应依法治国新形势,在法治翼城建设中发挥新作用。
赋予普法载体新内容,焕发法治教育新生机。为适应依法治国新要求,我们必须更新理念,顺应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新期待,实现《经纬剧场》栏目普法内容向“内涵深刻,范围更广”方面的突破,由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向行政执法主体、司法主体转移,将普法的触角延伸至执法司法主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促进行政执法人员、司法人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从而为全面依法治国做出新的尝试和努力。
引领法治建设航向,推动法治建设进程。为更好推进法治建设工作,县委法治建设领导组要求县电视台在整合原有法治节目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节目形态,扩大栏目功能,创办了一档由多版块、互动式的电视法治栏目——《法治天地》,该栏目紧跟国家法治建设的步伐,紧扣社会疑点、难点、热点,从法律和道德的视角观察社会现象,将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法治宣传教育贯穿于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律服务等工作之中,不断推进执法、司法公开,强化和规范各类法律服务,把维权和调处矛盾纠纷的过程作为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的过程,努力打造廉洁高效、公平公正、规范守信的法治“软环境”,以法治建设成果检验普法工作成效。
弘扬法治文化,传播法治理念。由县委宣传部牵头,整合县文明办、县文广新局、县文联、县作协、县法学会、县剧团、县诗书画协会等文化资源,创作优秀法治文化作品,建立了一批法治文化村、法治文明单位和法治宣传墙、法治宣传小院等,把法治精神融入到各级党委政府、行政机关、自治组织的工作当中,把法治精神体现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当中,把法治精神运用到执法人员、司法人员的法治理念当中。
通过深入持久、春风化雨般的法治宣传教育和扎实有效的法治实践,广大群众和执法司法人员在法治教育和熏陶中逐渐树立起了法制观念,在全社会形成了对法治的普遍信仰,一个全民学法、守法、普法、护法的良好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李媛)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