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正:孜孜以求兴农水
临汾新闻网讯 他在翼城水利系统工作15年。15年来,哪里有需要,他就一头扎到哪里,义无返顾地挑起重担。
全县的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工程铺开后,他又肩负起管灌工程重任。三年来,他跑遍了小农水项目涉及的每一个村、每一处工地……他用真情诠释着对水利事业的热爱,心甘情愿地为水利事业不计得失、公而忘私地默默奉献着。
凡是他工作过的地方,村干部、老百姓、工程队都对他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干净做事的精神赞不绝口。
他,就是翼城县水利局一名不平凡的工作人员——霍正。
像“神行太保”一样风风火火
日前,笔者在南唐乡云唐村泵站见到了正在检查指导工作的霍正。今年已经56岁的霍正,走起路来风风火火,步幅和步速丝毫不亚于年轻人。云唐村分管水利的村委会副主任王爱军打趣地说:“我常年在地里干活,就已经跑得够快了,没想到老霍比我跑得还快,就像水浒里的‘神行太保戴宗’一样能日行八百里。”云唐村的坡地多,多年来都是靠天吃饭,村民们一年从春忙到秋,如果雨水好还能有个好收成,如果遇到大旱天,一年就算白忙活了。“水利局和霍正今年可给我们村办了一件大好事啊!”正在晾晒玉米的郭文秀老人就是今年管灌工程的受益户,他家的玉米今年浇了4次水,比往年的产量翻了番。
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工程涉及4个乡镇、40个村,其中管灌工程涉及18个村。从规划、放线到复测、下料,霍正要从头跑到尾,和他搭档的人都感觉工作量太大、吃不消。“霍正比我们这些年轻人精神还好,腿跑得快,从不喊累。我们时常跟不上他的步伐,有时候真不愿和他一起下乡,但是他的吃苦耐劳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经常和他一起下乡的张琦这样说道。
小农水工程工期三年,霍正就跑了三年,18个村子他都跑了好几遍,跑的路总有几千公里,磨破了鞋子无数双。但说起工作来,老霍如数家珍,每个村里铺设了多少米管道、建了多少个出水口、打了多少眼水井、各水井能灌溉多少亩耕地,他都了如指掌。霍正说:“国家惠民工程咱就得让百姓真正受益,千万不能完工后前脚刚走,后脚就让老百姓骂娘,不跑遍每处工地,心里实在放心不下。”
像“拼命三郎”一样忘我
工作带个草帽,背个破包,急匆匆穿梭在每一个施工现场。这是小农水工程涉及村的人们对霍正的印象。
霍正每次下乡必带的一个已经洗得发白的包包,包里装着图纸、卷尺、笔记本、照相机。老霍说,这些可都是他的宝贝,一样都少不得。每到一处工地,他要按图纸查看工程是否按规划施工,用卷尺测量工程是否达标,用笔记本记下管道数量,用相机拍摄下工程进度。
小农水项目建设三年来,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哪个村子施工,哪里就有霍正的身影。衣服沾满泥浆、弄脏新鞋是家常便饭,为此常常挨家里人唠叨。第二天换上干净衣服,一旦到了施工现场,他就又忘我地投入工作中。为此,大家送给他一个“拼命三郎”的绰号。
“我们村四队有一块地,管子已经铺好了,霍正来检查时发现管道转弯太死容易漏水,当即要求我们返工,还教育我们说这是利民工程不是当摆设,要干就要干好。”南唐村党支部书记李玉海说起这件事,对霍正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很是钦佩。南唐村共铺设管道8000多米,工程完工后,全村3800多米耕地将全部变成水浇地。
像“黑脸包公”一样铁面无私
“别说在村里吃饭了,连口水都不喝,霍正一来就赶到地里看工程,哪里有问题,该咋整改,他都记在心里,立马打电话安排解决。”南唐乡常册村村委会副主任常海潮有几次看到了午饭时间老霍还在忙前忙后,想叫他到家里吃点家常饭,都被他拒绝了。
常册村东边的土地紧邻浍河,但苦于没有管道、没有水泵,有水源却没法用。小农水项目帮村里建了大蓄水池、安了水泵、铺了管道,让村里土地都变成了水浇地,今年村里的玉米每亩地的产量达到近1000公斤。村民高兴得不知该如何感谢霍正,就想从自家地里摘一箱苹果送给他,可霍正说啥也不要。
霍正先后在水资办、抗旱服务队工作过,从事过饮水解困工程,与各村的村干部、许多村民都是老相识,有些甚至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中,有人借机提出多要些输水管以备后用,霍正总是像“黑脸包公”一样铁面无私,无论谁说情都严词拒绝。“每一块地都是先测量,才发管子,该是多少就是多少。”霍正说,“整个项目投资上千万,用的管子十几万米,每一寸管子、每一个管件都要用在工程上,都要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霍正的脾气,也就不再有占便宜的想法,更不会提出多吃多占的要求。
“献身、求实、负责”是水利行业精神,霍正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水利精神,默默地为农水工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李维杰 常锦华)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