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绽新花
——翼城“尧都砂锅”复出纪实
临汾新闻网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上的返璞归真与安全绿色饮食文化的兴起,促使了具有营养保健作用的砂锅餐饮具的发展。翼城砂锅素有“三晋百宝之一”的称号,而该县隆化镇尧都村的“尧都砂锅”更是享誉盛名。
尧都村位于翼城县城东15公里,村子钟灵秀美,村民勤劳朴实。尧都村历史悠久,早以生产砂锅闻名华夏。如今,古尧都砂器制造有限公司将“尧都砂锅”推到了一个新高度,让老树重绽新花。
留住历史 祖先的手艺不能断
驱车前往,一路上的古村古景、老窑老街,仿佛在诉说着尧都村的悠久历史。走到村子的东面,“晋尧砂锅”四个大字映入眼帘,尧都村村委会主任张庆林和古尧都砂器制造有限公司经理赵志强早已在门口等候。刚落座,他们就和笔者说起了尧都砂锅的历史,“据《尧典》记载,‘尧都砂锅’创始于上古,首产于尧都,技艺于陶唐,延续于春秋,完善于宋元,盛行于明清。传说,尧和他的氏族成员在古唐国制陶过程中,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实用制陶工具和技术。翼城砂锅历5000年仍享有盛誉。民国18年《翼城县志·物产》载:‘砂锅砂壶,皮薄质细,久为社会所称道,行销河东,早经驰名,此为尧都一村独享权利……’到了明清、民国年间,砂器生产均有家庭分散经营,自产自销。”像张庆林、赵志强一样,尧都村里许多人都是世世代代以烧制砂锅为生。“我们从小就是在砂锅堆里长大的,砂锅已经牢牢地刻在我们的心里了。”在人们纷纷投资新型产业的大环境下,淳朴古老的文化好像被人们所遗忘,但张庆林却看到了“尧都砂锅”的淳朴技艺、久远历史的文化价值。他说,之所以下定决心恢复尧都砂锅的生产,源于去年正月,县委书记郭行杰到村里调研时反复强调,不能让尧都砂锅就此失传,要尽快恢复起来,传承下去。
做了决定,立马选址建厂。赵志强筹资40万元搭建烧炉,今年三月破土,五月厂房就全部建好了。
在地窖开挖到十米的时候,他们从土里发现埋藏了千年的砂锅片子,大家想也许尧都村的先祖也曾在这块“风水宝地”上烧过砂锅吧。
传承文明 用手工追溯时光
千百年以来,“尧都砂锅”一直是全凭经验积累,心传口授的纯手工制作。据张庆林介绍,砂锅的原料以坩泥为主,优质煤矸石为辅。一个普通的砂锅,从采料、选料、配比、焖料到捣泥、加工胚胎、施釉再到焙烧、烧制、捂锅,中间最少要经历15道工序才可成型,而烧制火锅砂锅的工序则多达70道。
在砂锅制作间里,窗台边堆放着一大堆黑油油的坩泥,“这些原料已经经过好几道程序的加工,先要采挖坩泥,去除杂质,粉碎磨粉过细筛,配比好的料先充分搅拌均匀,加水渗透,覆盖焖5到8个小时,在固定的地方用端锤反复捣锤,直到粘度合适才可以制作各种锅胚。”赵志强介绍。
正在制作锅胚的老师傅叫张兴龙,今年64岁,他从14岁开始学习制作砂锅,到现在已经整整50年了。他迎着太阳而坐,面前一个圆圆的轮盘,只见他先在轮盘撒一层黄土粉,随意地抚弄旋转着轮盘,随后拿了一块黑油油的泥巴像和面一样在轮盘上翻来覆去地揉着,揉到表面光滑,他一面旋转轮盘,一面用手拍打,瞬间,泥巴就变成薄厚均匀,表面光滑的圆饼,接着他拿过胚具,将圆饼覆在胚具底部,双手均匀用力按捏,旋转轮盘,再揉两条细细的泥巴,覆在胚具口上,做成砂锅的锅棱,用工具蘸水打磨,不一会儿,砂锅的雏形就完成了。
“小时候没啥玩的,就喜欢玩泥巴,捏各式各样的小东西,觉得很有意思,长大后就学习做砂锅,没想到一做就是一辈子,”张兴龙师傅手法熟练,和我们闲聊过程中,又做好了两个砂锅雏形。
参观完制作间,赵志强带我们来到烧制现场,在一片空地上,靠矮墙边有两个用红砖砌成的烧窑,“早上天不亮就要点火烧窑,温度要达到1300摄氏度才可烧制,两座烧窑,一个明火一个暗火,明火烧制普通砂锅,暗火烧制火锅砂锅。”工人端过来五个一组的砂锅半成品,用铁杆将烧窑盖打开,炉火熊熊燃烧,把半成品砂锅摆放整齐后盖上盖子,大约经过40分钟的高温烧制,砂锅就能出窑了。工人师傅娴熟地把砂锅放到铺满松针的地上,看到烟起火着,就立即用扣锅盖住,捂5—6分钟。赵志强说:“这样,砂锅可以吸收松针的香气,出来后砂锅松香扑鼻,光亮耀人,呈现出银灰色的光泽。”
接轨现代 在创新中再现辉煌
正在布置的砂锅展示厅,西向的一面墙壁上展示着笼锅、扣锅、老锅、药锅、药壶、火锅、炖肉锅等等。“一般砂锅底部厚度为2—3毫米,用火烧制通红,立即加水也不炸不裂,用其做饭、煮汤味道纯真清香,用砂壶熬药,药性不变”,赵志强说。现如今,尧都村的村民还保留着用砂锅熬粥、炒菜、炖肉的老习惯。
“要想与当今的现代化生活接轨,就必须有创新,”赵志强现已成功烧制了可以在电磁炉上使用的平底砂锅,这样既保持了原味,又方便了生活。“后期还会制作可以喝茶的砂器茶具。”问起砂锅的注册名称,赵志强郑重其事地说叫“古尧都”,他说,“古尧都的砂锅有着久远的历史,它是通过历史的沉淀和祖祖辈辈的改进而生的,我只是砂锅的宣传者,‘古尧都砂锅’属于全尧都村人。”商标注册还没回来,已经有络绎不绝的客商来购买砂锅,有的买来送亲朋好友,有的买回去自己使用。
在传承与发展的这条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困难和艰辛,但他们用执着的信念和勇气在一步步地实现着。(褚莎莎)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