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致富领路人”刘敏带领西村摘“穷帽”

2015-12-23 10:24:2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12月3日下午,记者驱车前往翼城县浇底乡西村。刚进村,便遇到了正在地头儿与村民们交谈的西村党支部书记、“致富领路人”刘敏,他个头不高,穿着一件深褐色的棉衣,衣服和鞋子上沾着灰尘,面部肌肤粗糙而黝黑。

    “我们这个村子地下没有矿资源,地上交通不方便,穷了多少年,村里许多年轻人都跑出去打工了。”刘敏对记者介绍着村里的基本情况。

    西村位于翼城县浇底乡西北,虽然从县城到村里都是山路,交通固然不便,但由于海拔高、温差大、光照足、无污染,却成为苹果的最佳适栽区。于是,借助优越的地理条件,刘敏带领乡亲们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时间回溯到1983年10月。

    那一年,村里大队的100亩苹果园由于管理不当,技术不到位,一直处于无收益状态。得知此事后,当时只是普通村民的刘敏与大队领导协商承包搁置的苹果园,“我那会儿也不懂种植技术,就想着先给果树治病,最起码比搁在那儿强。”没有技术怎么办?刘敏买回种植果树的技术书籍、报纸开始自学,时不时做笔记,在他的“学习笔记”里记载了许多内容:何时育苗、怎样施水肥、品种的习性和长势情况,分地块、分品种,每一个环节都做了详细记录……

    一有时间,刘敏就待在果园里查看果树生长情况,还聘请外地技术员教自己如何种植、修剪枝条、防治病虫害……在不断地摸索中,他积累了大量的种植经验。苹果熟了,各地客商纷至沓来,刘敏在管理果园的第二年纯收入达到1万元,他成为当时全乡镇的第一个万元户。

    “个人富了不是富,大家富了才是富。”2011年,刘敏凭高票当选为西村的党支部书记。上任后,面对村里基础设施差、村委会各项工作落后、村民收入低的现状,刘敏多次和村干部沟通,入户与村民心贴心交流,感到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得从因地制宜上下工夫。

    “当时适逢县里大力号召发展苹果经济林,我就想着结合当地的发展优势以及自己30多年的种植经验,一定能带领村民靠种植苹果富裕起来!”当刘敏把这个想法告诉村民们后,响应者却寥寥无几,大家伙既怕苹果树管理没技术,又怕苹果收获后无销路。为了让大家放心种植,刘敏多次召开干部党员村民会议,以自己的百亩苹果园作为成功案例来说服村民,并向村民们承诺,“管理技术不会,我来教,果园里有问题,我随叫随到。而且新栽果树挂果前,治虫打药不要钱!”经过反复细致地做工作,村民种植苹果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2012年,村里开始实行“一亩半”方针,一亩种植苹果,半亩种植核桃,此举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基本口粮问题,还能保障人均收入达1万元。于是,在县委人才办的帮助下,每到果树种植季节,刘敏就带领村民代表进县城参加培训,还经常到外地考察、学习。

    据翼城县人才办主任李文娟介绍,为了积极发挥农村实用人才“传帮带”作用,全县创办了3个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不定期将各个乡镇的优秀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召集起来,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为他们免费进行种植、养殖、加工等各个方面的培训,让他们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交流、学习、讨论,带动农村产业连片发展,引领群众致富。

    几年来,通过翼城县人才办果树专家的多次实地培训,西村组建了一支15人的果树管理队伍。经过几年的精心管护,幼树长势喜人,成活率达到90%以上。

    时至今日,西村已形成了千亩苹果园区,成为全县的“经济林建设专业村”,笔直宽阔的水泥路四通八达,村民们有了休闲娱乐的文体大院……下一步,刘敏计划打造一个属于西村的品牌,完善相应服务,最终形成一个生产、供应、销售一条龙的果品产业链,带领果农们共同打造绿色高端苹果产业。

    记者 段小婷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