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翼城“隔栏拖”

2017-09-27 10:19:5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中秋将至,故乡翼城的中秋,可一点儿也没有“海上生明月”的感觉。在故乡,就是“山川共明月”。月光皎洁,按时下说法,农村的空气好,没污染,没有月朦胧、鸟朦胧、山朦胧、树朦胧、花朦胧、草朦胧、灯朦胧、人朦胧。

  我的故乡翼城县,八月十五,普通人家常见的是打馍馍,即石头饼,又称石子饼,这是流行于晋陕一带的传统名点。土语叫“隔栏拖”的石头饼,也应该是月饼的一种,大月饼供奉兔儿爷、月宫娘娘。石头饼,之所以亦称“隔栏拖”,是因为这种干粮外出时可以用棍子(翼城俗称“隔栏”,就是栅栏)挑着走,故名。此古代太阳炙烤,乃石烹遗风。石块传散热慢,不易焦煳,并且可以存储。许多人家用线把石头饼穿起来,晾晒在屋檐下,可以吃到冬天(只是忘记了麻雀小妹妹是否偷食)。石头饼上添芝麻的居多,馅多为咸芝麻面,加糖的不多。比较富裕人家裹加蜂蜜,算是高档次的。翼城还有用杏仁、油和面做的“干馍”,香酥薄脆,适口充肠,有饼干的风味,但易碎。干馍存储三五个月,脆香味不变。

  翼城故乡妇女在被称作“鏊”(ao,凹,内部凹陷)或“凹”的平底锅(烙饼的器具,用铸铁做成,平面圆形,三根腿,专一烙饼)里,把鸽子蛋大小的卵石烧烫,用马勺盛出一半,生面饼子放置其上,再覆盖另一半石子。烙出的饼子表面凹凸不平,一般不会焦煳,可以久存。生面饼子是发面饼。我们家曾经是个和睦大家族,伯母、婶母和我妈妈中秋节打饼子,通常通力合作,有时候打到天黑。院子里有“锅锅”,入夜,人面火光相映红。

  石头饼有大有小,最大的按照饼锅容许充其量。妈妈打制的饼子有各种形制,摆放成宝塔形状,七八个一摞,由下到上,石头饼的直径渐次缩小,底部最大的一尺直径,最上的就是小巧玲珑的石头饼子。顶层站立一只兔子形状的石头饼,站不稳妥,勉强支撑。再顶端也有人插菊花表示登高的。

  1965年秋天,我到北京“赴任”上大学。有翼城同学带的隔栏拖,怕霉变,在太原火车站爬上树晾晒。如今太原街头,有制售石头饼的,“况味”与小时候的石头饼无法比拟——注意,“况味”,重在“况”(境况)上。慈禧逃难时吃的窝头,后来再吃就不香,只好发明栗子面窝头。朱元璋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也是这么个理儿。(安希孟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