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伯”归来

2018-01-03 12:08:2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恍若世外。

  宁静安详的村庄,宛如一位长者,面容和善,却胸藏丘壑,气象万千;含蓄厚重的山峦,似一头雍容华贵的巨象,屏障一般,端坐一方;翩然而至的水流,自东北方蜿蜒而下,怀揣着滋养唐尧万物的祈愿,无怨无悔,汇入大河……史伯,穿过数千年的时空走廊,这般绵延大气,和风浩荡,是否一如您贵重的品格?

  心灵在这里安放

  翼城县城东北,沿坪曲线行进,经紫琴,过两坂,山路几度宛转,一座独具风格的村庄呈现眼前。风景如画已让人称奇,更让人感受尤深的是村里的宁静安详。伫立其中,静得能听得见空气的流动。在街巷穿行,微风在耳边轻轻拂过,温馨宜人。 “圣人之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我达不到圣人的境界,但在这里不觉忘却了城里的燥热与纷扰,心灵得到安静地栖息。路旁昆虫的鸣叫偶尔传入耳际,身心倍感愉悦。

  年轻人外出谋生,村里多剩下老人留守。高大的门楼下,清凉的树荫里,婆婆穿着整洁的衣衫,静静地望着我们这些“客人”,不慌忙,不躲避,只是清澈的眼神让人感到没有距离,纯净的笑容让人读懂来自心底的纯朴与善良。

  村里地势起伏,依势而建的房屋四周,见缝插针地种满了一畦畦豆角、黄瓜、韭菜、苤蓝……青翠欲滴,长势喜人。 “禾田绿依依,拙朴守田园”,与世无争,自给自足,勤劳的史伯人用双手创造着简单幸福的生活。

  铜铃声响,羊群走过。这里水草丰美,羊也肥硕、胆大,个别调皮的随意闯入别人家院,随后又忙不迭地窜了出来。牛儿三三两两,悠闲地咀嚼漫步。鸟儿从头顶飞过,自由翱翔……

  此院昨夜起东风

  史伯村地理位置偏僻,多少年来静静地独处一隅,鲜有人知道这里别有洞天的世界。

  在这里,一座座清代民居颇为考究,功能完备的宅院显示出曾经的主人身家不菲,高大气派的门楼、工艺精美的砖刻、栩栩如生的照壁,严谨工整的格局让人叹为观止。

  进大门,右侧是雇厅,顾名思义,是仆人们工作和居住的地方。向左拐入二道门是主人居住的院子,北面是正厅,东西侧是厢房。正厅两侧入三道门是耳房,耳房多为厨房和仓库。院落各房由穿山走廊连在一起,以便雨雪天来回行走。在东耳房一侧顺楼梯而上,可以登上绣楼。尘封的机杼、纺车、雕栏,让我们想见大户人家的小姐足不出户,细腻温婉的生活。

  在史伯采风,愈来愈感到村里不平凡的往昔。西史伯有一座18个院落连在一起的大宅。每个院落都富贵大气,分别把正房、议事厅、客房等安排得井井有条,有“南厅北厦东西楼,青石台阶绕圈走”一说。院子里或胡同口,在醒目的位置多处设置着造型别致的佛龛,显示着主人对神灵和祖先的敬畏。据说,每个院子盖好要用近二十年的时间,一个工匠穷其一生,也只能盖好两座宅子。村里老人讲,清朝时,这里有个耿姓商人做生意很有头脑,商路开辟到北京、兰州甚至国外,赚了银子,便开始在村里修建宅院。随着子嗣绵延,他家的房子也越盖越多。因为亲情糯贴,也因为家和业兴,这位商人便把每座院子都连通起来,一大家人来来往往,其乐融融……

  不仅是耿姓,史伯村当时人才辈出,经商通贸,车水马龙。 “翼城县,出东门,史伯赛过小北京”曾经家喻户晓。

  和谐民风传千年

  史伯人睦友亲邻,不生嫌隙。主人不在家,乡亲们也可以几个人凑在一起,聊天喝茶。园子里的菜熟了,主人往往站在路边,或者亲自上门,送给左邻右舍和过路人,从不计回报。村里民风尚朴,童叟无欺,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这里民间文艺丰富多彩。 “唱大戏”“抬轿祈雨” “祭关公”等让人们津津乐道。最精彩的是流传至今的“五毒”表演。正月里,村民们穿上特制的服装,分别扮演成蛇、蜈蚣、蝎子等5种毒物的模样,摇头晃脑,张牙舞爪。惟妙惟肖的表演祈愿老百姓健康平安、百病不侵,祈愿灾难远离,万物和谐共生。

  史伯村历史厚重,内蕴悠远。据说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和”文化的宗祖——西周时的太史公史伯曾隐居于此。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浸润了华夏民族五千年,朴素辩证的哲学观赋予人类思维更加丰富和多元。而他在居住的史伯村也是泱泱风范,泽被后人。难怪史伯村众多的门匾上别有讲究,“修厥德” “敦厚” “效勤” “仁居” “聚庆” “视履考祥” “吉且安”……显示着史伯人古往今来崇德向善、仁和安乐的精神追求。

  一种文化传承千年,足以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行走在史伯村,处处能感受到这里浸润着“和”文化的内涵。秉承着优良的民风,伴随着祖先丝丝入耳的叮咛与心愿,美丽史伯,和风惠畅,紫气东来!(王芳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