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河上公德山”寻渊源

2018-05-09 17:14:1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远眺河上公德山

  临汾新闻网讯 没有泰山的雄浑伟岸,亦乏华山的陡峭奇险,倘若堆放进迤逦群山,便有“泯然众人矣”之叹。但小有小我,立足于一方,就有了一方气象,勘定了一方乾坤。不远处望去,那强健的体魄,让人心中涌动起小小的壮观,那浑身的披苍染翠,倒更觉得青葱可爱了。倘遇到云雾在山顶缭绕,一个个小山头若隐若现,倒如天上的仙境一般,叫人心向往之了。

  这就是……叫人怎么称呼它呢?明嘉靖《翼城县志》称它为八宝山,又说,“汉文帝时,河上翁隐此,至今土人呼‘河上翁堆’。盘踞八里,兀然突空。”就是说,当地人叫它“河上翁堆山”,是否应是它的乳名呢?

  民国十八年《翼城县志·山川》说的稍明白一些——“八宝山,在邑东北三十里,山有八峰,因名八宝山。相传汉文帝时,河上翁隐居于此,故又名河上翁堆山,今其上有庙存焉。”两部县志都提到河上翁,亦称河上公,据晋葛洪《神仙传》记载:“河上公,西汉人,莫知其姓名。相传汉文帝时筑草庵于河滨,时人称为河上公。帝好读《老子》,有不解处,时人莫能道之。闻其解《老子》义旨,即亲往问之,授帝素书二卷,嘱熟研之,质疑即解。”

  这里似乎说的是河上公在黄河岸边筑庵而居。而在翼城八宝山隐居,那应该是河上翁晚年的事了。在翼城,确凿存在汉文帝寻访河上翁的事件。据传,汉文帝为代王时,薄太后跟从他去太原的路上,听说河上翁深研老子的道德经,隐居在翼地八宝山中,便枉驾访求,行之城西,卫士欲饮无水,薄太后取下头钗插地,祝天得泉,果然泉水汩汩冒出,此地便叫作感军村。后来,感军村为纪念此事,修建汉文帝庙和四明牌坊,牌坊四面镌刻匾额为:“河上高风”“访贤古迹”“汉文崇德”“慈后神泉”等文字,可见均与此事有关。《翼城县志·城邑》载:“今午寄村南,距里许,为汉光武帝太子驻跸处,雉堞宛在,胜迹犹存。”且有碑碣为证,可见此事不虚。

  但八宝山、河上翁堆山怎么又叫成了河上公德山呢?

  原来山下有一个史伯村,本村刘姓居多,相传,汉代有一位刘公德,在八宝山隐居,研修道德经……结果这个传说与河上翁不谋而合,人们便把八宝山改称为河上公德山。是否这个刘公德就是河上翁呢?也许传说的本身就是答案,也许不是。没有专家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姑且存疑。

  但河上公德山远没有这么简单。近几年有研究和文化的学者一直在寻找“和圣”史伯的隐居地,通过在全国寻访,一路找到了河上公德山下的史伯村。史伯,即西周末期的太史伯阳父,曾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著名观点,开启了中国式的哲学之路,成为“和”文化的开山鼻祖。有学者研究,伯阳父在西周分崩离析之际,很可能去了日渐强盛的晋国,隐居在八宝山一带。

  河上公德山,能接纳如许高士隐居,足见其气度不凡。一个个高人都为这座山染上了神秘的色彩,披上了金碧耀眼的外衣。

  河上公德山曾是道教、佛教圣地,山顶曾建有神山寺、真武庙、钟鼓楼、宝塔等众多建筑。这些建筑始建年代不详,明成化、万历年间,清代、民国时期均有重修和增建,香烟氤氲袅袅,诵经念佛不绝。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所有寺庙、道观毁于战乱,僧道遣散,众神归天。河上公德山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系翼城之文风,乃天然之文峰,自古“有真人隐士,修心养道,祀奉佛祖,登仙界以成正果者也。”汉文帝同母薄太后至此山,由是建庙祀神,千百年不绝。山顶寺庙遗址面积较大,是同类遗址中遗存较为丰富的一处。

  在盛世繁华的今天,翼城县全域旅游开发全面展开,注定了河上公德山不甘寂寞。2017年9月8日,北京华拓矿业集团公司董事长石文杰与翼城县人民政府签订了投资10.6亿、将此山打造成国家5A级风景区的项目协议,为河上公德山编制了一个美好的未来。石文杰是山脚下青树洼村人,他深爱着家乡,在翼城掀起“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热潮中,他大笔一挥,将自己儿时的梦想筑进了现实,将人们的期待泫然得五彩缤纷!(李克聪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