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希孟
二
方言土语,俚俗土话,最大特点是没有规矩可依循。此文的主旨是“方言里的古代读音”,但没有发现其中的规律,也不好硬性发现。方言,语言的活化石。本文间或征引古文,以加强权威性。
坐,翼城方言念“cuo”,符合古代读音规则。坐下,叫“cuoha”。相同发音有挫、锉、矬、痤、剉、睉、莝、脞。
石头叫“砥石”,中流砥柱。砥石,很雅,磨石,砥砺,是个古词。《淮南子·说山训》:“砥石不利,而可以利金。”王充《论衡·明雩》:“砥石劘厉,欲求銛也。”
女孩叫“丫头”,头上羊角辫,分丫。古代女孩子在及笄之前,头上都要梳着两个“髻”,左右分开,对称而立,像个“丫”字,所以称为“丫头”。唐代刘禹锡《寄赠小樊》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又叫闺女,不出闺门。闺,闺房或闺阁,古代女子起居坐卧、修炼女红、研习诗书礼仪的场所。闺女就是闺房里的女子。
公鸡打架,叫“掐(qian)架”,翼城土话,掐,读“qian”,不念“qia”。掐,用手指刺入卡扼。“提手”旁“扌”加“臽”(xiàn,小坑)作声旁,“臽”。掐,类似发an音的,有馅、陷、焰、阎、谄、淊(同淹,泥水相和)、蜭、埳、惂、輡、錎、鹐、欿(同“坎”)。
翼城方言“官儿皂儿”,皂:玄色,黑色。皂,差役、黑衣吏员、掾属之谓也。皂吏,官吏之一种,旧时衙门内的差役,常穿黑色衣服。“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出使宫市的太监;白衫儿,太监手下爪牙的通称。
高粱叫“稻黍(taofu)”,因为状如稻子,又像黍子,兼而有之。稻,“tao”,如韬、滔、瑫、搯、慆、幍。舀,上为“爪”,下为“臼”。“爪”,踩踏之物;“臼”承受击捣之物。“爪”与“臼”合,表示“以爪为杵,以臼为物,像以杵捣臼那样用脚爪踩物”。本义为用向下击打的方法取物,形状如稻穗、高粱穗。
去年叫“年时”(时,不重读,niánshi),北方许多地方的方言。孔尚任《桃花扇·拜坛》:“年时此日,问苍天,遭的什么花甲。”
“邋遢”,翼城读音“la ta”,也入乳名。
翼城话里的“ao zao”的“ao”,上颚音。
没价值、不值当,翼城方言叫“不值估”。
翼城话“弹气”或“洋弹气”,指过分在意。“你别瞎弹气了!”
恓惶(xī huáng),忙碌不安、悲伤,甘晋陕方言,指穷困潦倒、可怜兮兮。李白:“白孤剑谁托,悲歌自怜,迫于恓惶,席不暇暖。”
舵手,翼城话是“tuo手”。含“它”读 “tuo”,类似的有鸵、驼、陀、砣、佗、铊、跎、沱、鮀、柁。
野,翼城念“ya”。野,当动词,东西丢了叫作“野(ya)了”。使动用法,如“使……被抛在野外”,指丢到野外。还有“出去野(ya)去了”。野,动词,到野外。“天苍苍,野(ya)茫茫”,是正确读音。
斜,方言就叫“xia”。“远上寒山石径斜”,古音念“xia”,不读“xie”。再如“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雅观”,念“xie观”,上古读音,例如邪、铘、峫。
翼城成语“扭勾捏怪”,指扭捏作态,原指身体故意扭动,后指言谈举止不爽快、不大方,意指生硬编造、牵强附会。朱熹《学校贡举私议》:“择取经中可为题目之句,以意扭捏,妄作主张。”谓言谈、举止不自然。《西游记》:“大圣收了金箍棒,整肃衣裳,扭捏作个斯文气象。”
包含乡土气息的方言土语,蕴含风土人情,体现了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物、礼节、习惯。福柯以考古学的方法梳理人类知识的历史脉络,追寻时间之外,又归于沉寂的印迹。我们也该有一点方言考古学、俚语考古学、礼俗考古学,察风俗纪,从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工具、生活着手研究方言的价值,追寻失落的文明遗迹。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