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唐古风圆梦古城 翼城城内村旅游激活新动能

2019-08-29 09:22:3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乡村旅游看城内

  临汾新闻网讯 翼城城内,亦城亦村。

  说它是“城”,自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建城至1953年,作为老县城驻地长达1023年之久;

  说它是村,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600余亩,是典型的“城中村”。

  就是这样一个远近闻名的“千年古城,历史名村”,近年来,在村两委班子带领下大力实施翼城古城景区建设,成为全县推动文旅融合、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一张名片。

  “承继了源远流长的陶唐遗风,见证了千年县治的沧桑变迁,氤氲了淳朴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异常灿烂的翼城文明。”提起城内村,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翟铭泰曾如此感慨。

  这些并非溢美之词。仅仅从村子可辨的边界、基本完整的格局,今人已可窥见城内村作为“千年县治”的非凡气象。总体而言,整个村落以牌坊路和木坊街为十字轴,联系4座城门,其他街巷从牌坊路、木坊街衍生出来,纵横交错,界面连续,格局完整。十字轴也由此将村子分成了4个片区:唐城坊、兴贤坊、剪桐坊、同颖坊。2009年,村南十字街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街区。

  置身城内村的街巷,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总会在经意或不经意间触碰到历史的记忆。为旌表以科举成就功名者所建的木四牌坊、明万历年间监察御史史学迁所建的石四牌坊,巍然屹立的两个“国保”遥遥相望;由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撰文并篆额的“裕公和尚道行碑”,无声地诉说着沧桑荣辱;市县级文保单位关帝庙、烈士纪念亭、钟楼、文峰塔、五魁塔和后土圣母庙等如珍珠般散落于村内各个角落。城内村,就是这般人文资源得天独厚、历史文化底蕴深邃、古建文物风韵横溢,连同传承红色基因的赵宝成烈士纪念馆、寓意“象棋起源于翼城”的尧王棋苑和几十座明清时期的传统古宅院等人文景点,以及“翼城花鼓”“翼城琴书”“翼城象棋”“古城浑身板”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同构筑起城内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文化基础。

  2012年5月,城内村开始了创建翼城古城景区。回首走过的历程,村委会主任魏利权介绍,村两委班子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修缮与重建并举”的良性互动原则,先后在原址上重建了后土圣母庙及东门楼,修复了裕公和尚道行碑碑亭;按原样重建了西城门楼,新建了北门楼,开辟了关帝庙广场,完成了15座古民居修缮。同时配合旅游部门对木、石四牌坊、关帝庙、文峰双塔和钟楼进行了修缮。与此同时,对赵宝成烈士和石澹峰同志故居进行了修缮,建成了赵宝成烈士纪念馆红色基因教育基地,并确定为党性教育基地教学点。2016年,一座古色古香、设施先进的“古城大舞台”建成,此举成为展示“翼城,一个有戏的地方”的窗口。2018年,随着旅游接待中心、停车场、旅游公厕、旅游标识标牌、旅游饭店、旅游观光车、旅游购物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景区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而城内村则被列入了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同聚千年古城,共享文化盛宴。城内村着力打造的孝定李太后故里古韵风情观光区,已成为翼城历史文化的新坐标、新名片。而翼城古城民俗文化旅游节自2013年启动以来,始终秉承“保护民俗,展示文物,传播文化,服务群众”理念,截至今年已举办了七届,可谓一届一个新主题,一步一个新台阶,实现了从重启记忆、追梦古城到圆梦古城的跨越,同样已成为翼城县的文化旅游品牌。

  乡村旅游,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城内村以保护古城风貌为核心,以满足当地群众需求为前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旅游为特色,将主体商业与古城旅游、休闲娱乐和文化创意融为一体,整合了零售、餐饮、娱乐、酒店、城墙遗址公园等多元业态,形成了商业+娱乐+文化+旅游+生态的全新发展模式,建设了古城主题式生活区。如今,村里80%以上的劳动力参与乡村旅游活动,年旅游接待量在10万人次以上,走出了一条传统村落文化兴村、旅游富村的新路子。

  七年栉风沐雨,七年砥砺前行。谈及未来,魏利权充满期待:“未来的城内村,会有更多的人吃在这里、游在这里、消费在这里,这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必将激发唐尧大地上蓬勃旺盛的发展活力,催生出翼城经济新的增长点。”

  记者 孙宗林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