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晋南土布,历史悠久,南宋时期,棉花的栽培技术由江南地区传入黄河流域,位于黄河中游的晋南地区从那时起才开始种植棉花。相传,织土布技术由黄道婆间接传授而来,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在晋南大地,每到冬闲季节,家家户户都忙着纺花织布,为全家人一年的穿着而忙碌。但是现在的年轻人,上班的上班,在外打工的打工,对于织土布的事因费工、费时、费力,而获得的利润又与付出的成本不对等,很少有人再去学习这一行当,于是,土布织造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晋南土布传承人冯灵梅正在织布。
一位妇女展示晋南土布成品。
如今,在黄河边上的永和县,晋南土布这一传统织造技艺仍有部分留存。11月上旬,记者在永和县采访时,看到这里不仅有人还在沿用古老的纺织技术织土布,而且这项技术还在今年8月份被录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工土布在晋南民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是勤劳的晋南妇女用原始的木制纺车,一梭一梭精心编织而成。土布制作工艺复杂,从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历纺线、浆线、刷线、染线、制纬、制经、吊机子、栓布、修布等几十道工序,且全部采用纯手工工艺。在纺织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纯手工土布工艺能流传至今,堪称奇迹。
“小时候,我们家里兄妹几个的衣服全由母亲织布做成的,就连每个人穿的布鞋鞋面也都是。”家住永和县城、今年50岁的刘先生说,那时家里人多,种的粮食根本不够吃,常常靠母亲织布卖补贴家用,连学费也是靠母亲一点一点织出来的。可是,现在却很少有人穿土布做的衣物了。
永和县的晋南土布织造技艺传承人冯灵梅说,在她小的时候,每到春季,家里院子到处都是晾晒线子的情景。到了晚上,织布声就从屋里传了出来。记得浆线子的场面最为壮观,这一工序需要与家里的长辈或邻居共同合作才能完成。近期,央视10套《文明密码》栏目组还专门来这里,拍摄土布的织造过程。然而,让她记忆犹新的还是今年5月份去参加上海世博会的情景。真没想过,咱这用土法子织的花布还能让外国人刮目相看!”这位从黄土高原一脚跨进世博会的农村妇女,说起世博会就显得有些激动。她说:在世博会上,咱晋南的纺线车不但吸引了许多中国人的眼球,连很多外国人都为这传承近千年的传统工艺竖起大拇指。尤其是那些用古老工艺做出的土布,让咱山西展区出尽了风头。”
冯灵梅说,土布织造中,缠拐子、浸线子、蹾线子、晒线子、拉线子、解线子、卷线子……其中,许多技术操作难度比较大,既需要织工具有娴熟的技术,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丰富的经验。长期以来,晋南土布织造工艺都是农村妇女通过身传口授、苦练技术而得以传承的。
晋南土布的色彩、条纹、款式繁多,具有柔软舒适、透气、吸汗、不起静电、抗辐射等优点,与肌肤亲和力极强。现在,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裕,消费观趋于多元化,土布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健康、时尚的代名词,这也为土布织造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在此也祝愿凝结民族智慧结晶的晋南土布,能早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文/图记者 郝海军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