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基地 专家挂牌 示范推广 现场培训
临汾新闻网讯 2013年以来,永和县积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先后多次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们实地考察、调研、“把脉”,与省农科院建立“院县科技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建立基地、专家挂牌、示范推广、现场培训等方式,对红枣、核桃、苹果经济林进行了集中管护,培养了一批乡土科技管护人才,调动了广大农民科学管护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2015年,全县20万亩600万株红枣产枣1000万公斤,比去年增产30%,18万亩360万株核桃收核桃315万公斤,比去年增产26%。管护模式得到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永和县召开了全省红枣管理现场会。
永和县农业科技水平较低,新技术、新管理推广应用程度低,造成农产品产量、质量、效益低,农民收入少。因此,动员全县上下出主意、想办法,并积极与省农科院、林科院等科学研究机构联系,向各位专家询诊问计。2013年,省农科院将永和县确定为省内唯一的“院县科技扶贫示范县”,建立了“院县科技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实施“科技富民331工程”。省农科院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在永和县生根开花结果,同时也形成了一套务实、高效的服务“三农”新机制。省农科院组织园艺所、果树所、隰县试验站3个研究所的专家,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这次全方位的合作给永和农业的发展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农民零距离接触到科技对农业产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使农民根深蒂固的种植观念逐步发生着变化,那种靠天吃天、靠山吃山的农民已经寥寥无几,增强了农民们科技种植的信心。
省农科院的专家们不计辛劳地帮扶永和,鼓舞人心。马光跃、薛新平、杨海波、乔永胜、王保明、王勇等红枣、核桃专家驻县连点,深入红枣、核桃主产区对枣农们进行刮皮、涂白、修剪、拉枝、施肥、种植低秆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在果园里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2015年7月,“永和红枣科技创新与集成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组位于永和县南庄乡和打石腰乡的两座“农民培训教室”落成,配备了教学基本设施及农业技术类书籍和资料。
从2014年春季开始,该县采取了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室内培训与实地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对全县的红枣、核桃、苹果进行了科学管护。为配合省农科院专家的科技指导,方便枣农获得更多的管护知识,县上成立了县经济林管理中心,组建了由具有一定管理技能的30名农民技术员组成的经济林管护专业队。成立了由红枣种植大户、核桃种植户、加工企业法人、营销能人组成的永和县红枣产业协会、核桃产业协会、苹果产业协会、玉米产业协会,为农户提供优质服务。
有科技做支撑,“院县合作”受到了果农们的拍手叫好。在各示范点涌现出了一批高产典型,打石腰乡河浍里村枣农贾成春,南庄乡红崖渠村委梁家山自然村的常玉亮、常永平,较好地实施了农科院专家们所制定的各项管理措施。河浍里村贾根全是项目的结对子示范户,他种植条枣32亩,2015年红枣产量5500公斤,产值58500元。经专家测算,平均亩产商品枣是原来的1.81倍,亩产值是原来的3.23倍,增产增值效果显著。
为了使农民在思想转变的过程中,不延误收成,让农民们放心地接受科技管护,给他们带来效益,永和县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拿出300万元,实施了“1155”工程,即每个乡镇建设一个千亩以上的连片科技示范园区,每个村委建设一处百亩以上的精品示范基地,每位科技人员包联5户枣农,每户枣农重点管理5亩精品枣园。同时,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重奖能解决永和红枣裂果、霉烂问题的“功臣”。
按照“院县合作”的协议,省农科院专家在河浍里村建立了四个科研试验基地,分别开展了老枣树更新复壮、老龄核桃树低产改造;中幼枣树高接换优、成龄低产核桃园改造;新品种红枣试验推广、新品种核桃标准示范园建设。在更新复壮方面,抓住红枣树春季修剪环节,对老枣树进行剪枝矮化定型;在高接换优方面,中幼枣树在修剪定型的基础上,通过嫁接换优,促进品种改良;在新品种推广方面,建立新品种试验基地;在防裂果方面,在南庄乡贺家洼村、刘家圪崂村各建设了一处防裂果试验基地,采取红枣多果套袋集成防裂技术、红枣提早成熟防裂技术、遮雨棚防裂技术,试验基地内的红枣裂果率被控制在10%以下,充分发挥了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
通过实施“院县合作”机制,永和县农业技术得到了有效推广,农民也尝到了甜头儿。县林业局局长贺福平信心十足,“未来几年,我们还要把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建设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在旅游景点沿线,大面积推广建设科技示范园,在景点村(如于家咀村渡口)建设红枣四季采摘园,老枣树更新复壮观光园等,与发展林下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在加大科技管护力度的同时,大面积林下种植油菜,不仅能成为乾坤湾旅游景区的新亮点,也能带动永和经济稳步而快速的发展。”(任军锋 刘勇鹏 马秀红)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