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在黄土山地上生活的晋西永和人家要养孩子,摇车是必不可少的卧具,千百年来降生到这块土地上的婴儿,没有不使用它的。
说到摇车,明人郭晟在《家塾事亲》中这样写道“古人制小儿睡车,曰摇车,以儿即睡故也”。郭晟所说摇车和永和人家所制摇车是否相同?不得而知,但从永和人家制作摇车的用料、做工上看,还是比较讲究的。
永和人家做摇车一般得用木质细腻、木体清香的桃木做。桃木又称“降龙木”“神木”,据说源于“夸父追日”的故事而来,就像古代用桃木做“桃符”一样,取“镇灾辟邪”“平安如意”之意。摇车的形体大约是三尺半长,一尺来宽,高不过五寸,整个摇车成弯曲平缓的“上弦月”形状,这种弧形的线条,据说正好适合于婴儿骨骼的生长。车身上一般有四根小小的“龙骨”支撑,并略凸出于车身两边,作为绳钩,以便使用。上方通常铺一个形制大小的羊毛垫子,车身下方留有一对手把。整个形状看上去十分简易轻便,更适用于摇动。要让婴儿睡觉了,做母亲的便将小宝贝放在一块小被单上包裹好,抱到摇车上,头枕一个松软的荞麦皮枕头,盖好小被子,然后用摇车上专用的红布绳,将婴儿的身体不松不紧地缚在摇车上,开始轻轻地摇动,嘴里哼着流传了不知多少年的摇车曲,用不了一会儿的工夫,婴儿就会稳稳地进入睡眠。
“卧摇摇,睡觉觉,妈妈地里锄草草;锄了草草打粮食,打下粮食换票票,换下票票买袄袄,宝宝穿上俊妖妖。”
这极具浓郁乡土气息的摇车曲,吟唱出一代一代永和母亲生活的忙碌和辛劳,以及对孩子无比的疼爱。
睡摇车的婴儿,可不比睡摇篮的孩子那样没有拘束,他们似乎从小睡觉就接受着一种规正的睡姿,不会胡蹬乱踹,不能乱抓乱挠,不能随心所欲,因此,睡过摇车的孩子,头不会睡的前歪后凸,腿不会形成“罗圈”,体格发育的总是端端正正、茁茁壮壮,正如另一首摇车曲中哼唱的那样“摇啊摇,宝贝快睡觉,闭上小眼睛,长呀长的高……”那些年,在永和农村,大部分人家住的是土窑洞,睡的是过火的土炕,在土炕上睡摇车的孩子一般是不容易上火的,睡在摇车上也不会被外界的响动所惊扰,同时还会让孩子在潜意识里养成一种独立的习性。
永和山村的妇女可比不得城里媳妇那般悠闲自在,在哺育孩子的同时,还要忙乎家里的、地里的活计,于是,摇车也为这样的生活节奏帮了大忙,一般村妇摇摇车不用手,而是用脚。忙完了洗洗刷刷、打里照外的事情,该卧着孩子睡觉了,便盘腿坐上土炕,一只脚搭在摇把上,嘴里哼着摇车曲,有节奏地摇动着,双手还得忙乎着绱鞋底,纳鞋垫,缝衣裳,干零碎活儿,一幅窑洞人家土炕上的生活图景尽显眼前。你似乎能在这种忙碌与辛苦中看到山村媳妇生活的充实、旺盛的精力,以及对未来美好日子的憧憬和期望。多少年来,摇车承载了育婴的功能,同时也孕育和丰实了黄土山地独特的文化。
现如今,在永和乡下是再难看到这样的场景了,也很难听到这样的摇车曲了,这完全源于现代生活的悠闲和轻松,乡下的年轻媳妇不少都进了城,变成了全职妈妈,有充裕的时间专心抚育自己的孩子了,她们似乎也不大愿意按老规矩让婴儿再睡那种古老的摇车了,摇车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变成了老古董,但留存在摇车上的故事和记忆却让人们不时地想去回味……(马毅杰 文/图)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