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永和县地处晋西吕梁山脉南端,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东岸,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区,是革命老区、省界边区、国家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全省确定的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共有7个乡镇,79个行政村,309个自然村,总人口6.8万,其中农业人口5.3万。占总人口的77.94%。2017年动态调整后,全县共有贫困村78个、贫困人口7099户20094人,贫困发生率为37.91%。其中,深度贫困自然村25个,涉及5个乡镇25个行政村1555户3430口贫困人口。
近年来,永和县委、县政府针对扶贫攻坚当中的困难和问题,敢于面对、敢于担当、敢于作为,在困难当中找出路,在不利条件下抓机遇,紧紧抓住自身优势这个关键,抽丝剥茧、化茧成蝶,蹚出了一条旅游助力脱贫之路。
丰富的旅游资源
永和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独具魅力。相传这里是人类文明的鼻祖伏羲的故里,伏羲在黄河岸边的乾坤湾观天象、察地貌,发明了太极阴阳图。远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3000多年前即有建制。据专家考证,县境内芝河两岸有旧石器遗址,有罗仓、下退干等新石器遗址,商周墓葬遗址,汉代城堡遗址,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有新石器时期的石斧、陶片,商周的青铜器、唐代的石佛头像、宋代的瓷枕等多件规格很高的文物被国家、省博物馆珍藏,楼山龙王庙、县城文庙大成殿为元代建筑,全国罕见。
永和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6年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途经永和,在赵家沟、前龙石腰、上退干等地居住和战斗了13个日日夜夜。永和因此成为红军东征时期建立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是毛泽东主席在临汾市境内唯一战斗生活过的地方。解放战争时期,永和人民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先后四次组织支前运输队、担架队支援解放大西北。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永和接纳和帮助了20多个省市逃荒求生的人民共渡难关。
永和属半干旱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全年比较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境内基本没有工矿企业,注重大气、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净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区域小气候使这里盛产红枣、核桃、苹果、绒山羊、小杂粮、酸枣、野生中药材等特色产品。尤其是永和红枣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以核小、皮薄、肉厚、天然无虫、无公害、无污染而久负盛名,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和有机红枣产品认证,是全国无虫红枣第一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枣乡”称号。
另据探明,当地有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等地下资源亟待开发。
脱贫的“朝阳产业”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永和人民群众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自轻、自弃的心理。县委、县政府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现状,也充分地认识到提升文化自信是当地脱贫攻坚的灵魂。
永和县虽然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但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和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既是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径。为此,当地注重打响自己的文化品牌,深入挖掘东征精神、黄河精神,把中国革命历史当作最好的教科书、营养剂,激励贫困人民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敢于战胜贫困的自信,凝聚干事创业力量、激发群众活力,通过带动当地群众参与发展文化旅游,让当地村民吃上“旅游饭”,发起“旅游财”,激发当地群众自我发展的自信心。
依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当地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为主的乡村旅游,着力改善村级道路、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着力打造环境优美、宜居舒适的“美丽乡村”。目前,全县共规划了22个美丽乡村。阁底乡东征村是一方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也是位于吕梁山的深度贫困村,过去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长期处于深度贫困的境地,全村808口人就有452口人属贫困人口。近年来,永和县在东征村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重点实施了村道绿化、沿街美景、景观墙亮化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到2017年,全村依托旅游产业实现了整体脱贫。2016年村集体账上只有2万元,到了2017年集体收入已经超过了20万元。
为了加快农业园区的建设步伐,从2010年开始建设起,县委、县政府就有效协调了发改、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扶贫局、交通局、农机中心等部门,把各部门的项目进行有效整合,集中安排在农业园区,形成了“各上一道菜,共摆一桌席”的工作思路。到目前为止,用于园区的项目建设资金共计1.8亿元,其中水利投资14046万元,林业投资2066万元,扶贫局投资1913万元。经过7年的建设,农业园区已初具规模:建成水平梯田6.73万亩,沟滩地5000亩;淤地坝97座,其中骨干坝32座,中型坝25座,生产坝506座,挖排洪渠27.78千米;栽植水保林6.55万亩,栽植地埂核桃经济林4.2万亩;封禁治理11.85万亩;贯通园区道路65千米,其中沙石化21.7千米,目前农业园区基本实现了山、水、田、林、路、坝、渠、涵综合治理。项目区内林木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7%,提高到现在的46.5%,年流失泥沙量比治理前减少48.7%以上,年可减少泥沙流失量88.3万吨,水土流失治理度达77.8%,流域内水土流失状况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通过项目实施,改善了耕作条件,提升土地等级,增加了农民收入。治理后的坡耕地亩均增收200元左右,人均增收1250元;建设沟滩地5000亩,人均增加坝滩地0.53亩,治理后的坝滩地亩均增收500元左右,人均增收265元。
随着园区道路的疏通,特色农业的开发及多样经济林的种植,芝河源头生态精品园区已成为集生态、生产、采摘、娱乐于一体的绿色旅游区。
乡村旅游是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不仅直接带动农民增收,而且辐射相关产业。“十三五”期间,永和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围绕百里黄河湾旅游经济带和红色旅游,争取把咀头、永和关、佛堂、阴德河、河浍里、东征等村纳入旅游扶贫试点村;围绕双锁山休闲旅游观光线路,打造双锁山——侯家庄——护国生态休闲风景旅游区;围绕芝河源头农耕梯田文化景观带,打通呼家庄——刘家庄50公里黄土高原地形地貌观光农业旅游线路,打造百里黄土风情长廊,建设黄土文化创意产业带。配合景区景点建设,加快“农家乐”“民宿客栈”等具有黄土风情的旅游接待点建设,以阁底乡、打腰石乡、南庄乡等为中心,集群化发展高标准、有特色的窑洞民宿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兴县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按照省委“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要求,永和县着力实施“文化引领,旅游兴县”战略,规划了“百里乾坤湾旅游经济园区”,园区内完成了红军井二期、红军寨、步行道等景点建设;完成了阁底至乾坤湾12公里、乾坤湾至于家咀7公里的旅游公路改造,交口至阁底13公里旅游路升级、阴德河旅游路9.4公里、奇奇里旅游路7.3公里建设正在实施;完成石质山地造林2000亩,景区绿化5万立方米,通道绿化13公里;实施了乾坤湾景区安全饮水等配套工程,景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同时,加大对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的宣传推荐力度,永和县相继举办了“‘天下永和、大美乾坤’中外百名摄影家看永和”“天下永和·大美乾坤”全国摄影大赛,100余幅摄影作品参加了第十五届平遥摄影展。组织编撰了《乾坤湾志》。舞蹈《我家住在乾坤湾》入选第八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在北京参加了演出。香港卫视和《星光大道》优秀歌手相继走进永和、宣传永和。另外,乾坤湾还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山西省作家协会确定为创作基地。
目前,永和县坚持“绿水青山”发展理念,结合旅游兴县拓展绿色生态效益。现已成立造林合作社36家,生态防护林发展到34万亩,项目区内林木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7%提高到现在的46.5%,年流失泥沙量比治理前减少48.7%以上,年可减少泥沙流失量88.3万吨,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77.8%,流域内水土流失状况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1687户贫困群众通过参与生态工程建设,户均年收入达到1.2万元左右,32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被选聘为护林员,户均年收入达8000多元。在大山深处构筑的绿色生态防护屏障,已成为全县旅游兴县最宝贵的资源。
2017年10月12日,山西黄河一号公路——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在永和县率先开工。该公路将连通永和沿黄河4个乡镇,解决44个行政村181个自然村3.2万群众的出行问题。特别是把乾坤湾的7个大湾以及永和关、奇奇里等文化旅游村全部连接起来,为景区整体开发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围绕该公路的建设,当地还规划了通用机场、挂壁酒店等项目。沿黄扶贫旅游公路与霍永高速公路、328、248省道等共同构成公路交通主脉络,形成了全县旅游公路的大循环,使永和县连贯晋陕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今年6月,永和县与蒲县宏源投资有限公司签订《沿黄旅游保护性开发框架协议》,计划再注入18亿资金,进一步打造乾坤湾景区,为永和旅游兴县战略注入新的活力。
当地把景区开发同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引导支持周边群众建设“农家乐”20余个,开展了剪纸、布鞋等特色手工艺品制作,同时带动了红枣、核桃、苹果、小杂粮等农特产品的加工销售,“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产业体系正在形成,旅游对拉动第三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初步显现出来。2018年动态调整后,全县未脱贫3649户9580人,返贫135户389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为19.04%;深度贫困村减少11个,深度贫困人口344户957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5.29%。
目前,永和县以红军东征纪念馆为重点的红色旅游,以黄河乾坤湾为重点的黄河风情旅游,以绿色产品采摘为重点的绿色生态旅游格局已初步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已逐渐成为该县一项朝阳产业、富民产业。(张步军 刘勇鹏)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