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东征村开辟“幸福路”

2019-01-25 09:21:5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马上就要过年了,以前过年真是过难关,现在好多了,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就连南方的水果我都买了。”冯真平近日开心地告诉笔者,“头一年开农家乐,我家就赚了4000多元,我觉得今年农家乐收入能突破2万元。这都是托党的好政策和脱贫工作队的福啊!”

  已经70岁的冯真平是永和县阁底乡东征村人,早年在外做生意,日子过得挺滋润。然而,2014年年初,他不幸突发脑出血,花费10多万元才保住了命。虽然经过恢复,他现在能做些苦轻的活计,但是对于要强的冯真平来说,一直接受不了全家生活水平滑坡的事实,整天闷闷不乐。可自从农家乐开始营业后,他家的生活状况随之得到改善,老冯脸上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东征村辖3个自然村275户808口人,2016年共排查出贫困户95户、贫困人口260人,这里十年九旱土地薄,遇上好年景,一亩地最多只有三四百斤的粮食收成。别的地方的农民总盼着春天的到来,更希冀着金秋的丰收时节,可是,东征村的农民却害怕春天干旱,幼苗出不全,更担心秋收季节的绵绵秋雨,将挂满枝头的红枣淋烂,让农家人全年的希望化为泡影。就是风调雨顺的丰收年,东征村人也比别的地方多个难字,难就难在路窄弯多交通不便,常常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外面的采购商不愿来,村里的山货出不去,粮食和红枣总是卖不上个好价钱。就这样,东征村人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硬撑着、苦熬着。不知该咋样摆脱贫穷,更不知何时才能苦尽甘来。

  来自省委人才办的慕建伟,是东征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上任伊始,他就把摸底数、访民情、解难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百姓家里嘘寒问暖,在田间地头了解实情,对每家每户的人口结构、收入来源、致贫原因、返贫根源、疾苦诉求、脱贫愿望等都详细记录在册。用三个多月的时间,走访了东征村95户贫困户。并与村两委干部的工作汇报相对照。在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后,制约东征村发展的首要问题——交通,也就摆在了他的面前。

  然而,要解决东征村的交通问题, 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都摆在了面前。此时的慕建伟陷入了沉思,他一次次问自己:你是“第一书记”,你来东征村干什么来了?路都通不了,你干的什么“第一书记”?你扶的什么贫?看着乡亲们一双双渴望无助的眼睛,慕建伟眼睛湿润了,他桌子一拍:不管用什么方法,也要让东征村的路通了。他当即赶回省城,与省委组织部领导汇报、协商,为东征村争取一切可以用到的资源。七八月份的黄河岸边,骄阳似火,几乎天天都是高温预警天气,慕建伟头顶烈日,每天冒着近30度的高温,到处奔走、协商、沟通,终于在相关部门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敲定了东征村道路工程的大小事宜,决定特事特办、大事先办。县委、县政府把交通道路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并与旅游服务、精准扶贫、红色文化深度融合,确立了以旅游产业带动脱贫致富的发展战略。从3米土路到5米石子路再到7米柏油路,是这条红色旅游路的基本发展过程。经过多次升级拓宽改造,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于2016年9月竣工通车。这条路始于交口乡,途经张家垣、阁底、东征、小坪、前冯家腰,止于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全长22公里。路全线贯通的那一天,东征村的村民们异常兴奋,在村口燃放起了鞭炮,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慕建伟默默地坐在石头上,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2018年,东征村精心打造“红色文化体验班”,仅此一项实现营业收入75万元,带动东征及周边126个贫困户农家乐,户均增收4000余元。(张步军 刘勇鹏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