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7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按照市委“345”发展战略和“12345”工作思路,迎难而上,锐意进取,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苦干实干、奋发作为、加快转型,打胜了一场场硬仗、胜仗,经济增长、产业转型、脱贫攻坚、环境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可喜成绩,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从今天起,本网特开设《2017答卷》专栏,集中展示一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取得的新成效。敬请关注。
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安月琦) 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稳转好新”特征。具体来说就是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好于预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转型发展全面推进;经济运行质效并提,民生不断改善;发展活力潜力在释放,新的动能加速集聚。
日前,记者从市统计局获悉: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32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5%,比上半年加快0.7个百分点,比2016年加快2.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94.7亿元,同比增长3.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11.2亿元,同比增长3.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14.2亿元,同比增长8.6%。
2017年,我市粮食产量再获丰收,特别是小麦亩产再创历史新高,达336.5公斤,增长3.0%;工业经济爬坡上行,呈现企稳回升运行态势;消费品市场稳中向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653.1亿元,同比增长7.2%,好于年初预期0.2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3位;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2017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完成484.5亿元,同比增长30%。
2017年,我市转型发展全面推进,全市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趋势性、转折性、标志性变化。
“三去一降一补”工作收效明显。2017年,全市压减钢铁产能170万吨、煤炭产能420万吨,原煤、钢材产能利用率分别达75%和80%以上。工业产成品存货同比下降3.0%,商品房去库存消化周期同比缩短3.8个月;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降低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同比降低7.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2元;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30.4亿元,其中,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投资同比增长1.36倍,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25倍。
服务业主导作用增强。2017年,全市服务业占比46.5%,超二产0.2个百分点,增长8.6%,增速分别快于一产和二产5.5和5.6个百分点,快于同期2.0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2%,高于二产(25.4%)44.8个百分点。
非煤产业拉动作用明显。2017年,全市非煤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4.6%,非煤工业同比增长2.1%,高于全市工业增速1.1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占比分别为4.2%、4.3%、0.8%,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0.8、1.0、0.1个百分点。
2017年,全市发展质效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日益提高。
从宏观绩效看,2017年,我市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且税收收入占比显著提高。2017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7.1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税收收入71.8亿元,同比增长43.0%,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4.0%,比上年同期提高15.6个百分点。从微观绩效看,大部分企业扭亏为盈,实现利润大幅增长,经济效益创近七年来最好水平。2017年1月—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96.4亿元,增长25.0%,实现利润91.5亿元,同比增加97.1亿元,为2011年以来最好水平。全市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6.6%,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
伴随着经济稳定向好,我市民生支出保持增长。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节能环保支出增长19%,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18.7%,公共安全支出增长1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7.5%,医疗卫生支出增长5.7%。
2017年,我市新的动能加速集聚。新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263.8亿元,同比增长13.1%;高技术产业投资33.9亿元,增长38.4%。新经济成增长主引擎,过去一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分别增长55.1%、63.9%、46.3%,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分别为1.8、2.1和0.3个百分点,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新业态蓬勃发展,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1.3亿元,同比增长51.9%。
我市坚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深化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结合起来作为经济工作的总抓手,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