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背靠名山、身依黄河,吉县人却穷了几辈子?又为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却顺利实现了6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在全市率先通过“市考”“省考”?关键就在于:吉县广大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坚定信心,坚持不懈实施精准脱贫,万众一心汇聚合力攻坚。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系于精准。作为全省首批脱贫摘帽国定贫困县,吉县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四梁八柱”和根本遵循,依托自己的红色苹果、绿色生态、黄色瀑布“三色品牌”,精准定位、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实施了“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和“八大工程”,全力做到“四个抓,四个真”,这才取得了脱贫攻坚的阶段性胜利。因此,确保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精准脱贫,亟需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从“千篇一律”转向“个性化定制”。
在实践中,吉县发现精准扶贫中的产业精准尤为重要,但是精准并不等于单一。他们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在探索出打造“三色”品牌产业扶贫的新路径,并由此形成“3+X”产业扶贫新格局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灵活运用,以其他特色产业为补充,带动了全县各乡镇的整体脱贫。有了精准定位下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当地干部群众拔除穷根便增添了无穷的底气。
扶贫工程是一项基层治理现代化工程,向贫困宣战,不仅要有底气,还需要勇气。而勇气,正是来自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父老乡亲的全力支持。正因如此,吉县不仅帮助干部摆脱“思想贫困”“作风贫困”,还帮助基层摆脱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的贫困。
转变思想作风上,吉县要求扶贫干部不糊涂,所有情况务必熟悉;不应付,所有工作务必抓实;不侥幸,所有任务务必完成。他们制定出台了脱贫攻坚督查问责实施意见和负面清单二十条,组织4个脱贫攻坚督查组对全县79个行政村开展了6轮80余次督查;古贤村驻村“三支队伍”“七天七夜”的坚守、“第一书记”张振中面对住进重症监护室的老父亲的含泪安慰;驻村干部周建军、刘建军在亲情与驻村工作之间的坚定抉择,无不集中反映出脱贫攻坚主战场上这支干部队伍的忠诚、干净与担当。
提升治理能力上,他们采取“三抓四看五查”工作法,盯住工作重点,强化督查问责,并依托“三色品牌”,积极倡导以“红色苹果”代表忠诚,以“绿色生态”象征干净,以“黄色瀑布”彰显担当,号召全县党员干部大力发扬“敢吃苦、敢较真、敢碰硬”的脱贫攻坚精神。正是以“逢一必争、逢旗必夺”的精气神苦干、实干、加油干,才一步一个脚印凝聚了人心、形成了合力、干出了业绩。
激发干劲共发力,这样的“扶贫”太迫切!目前,吉县贫困人口已有效降至126户290人,贫困发生率为0.32%,广大干群正全力以赴迎接“国考”。放眼全市,我市条件好一些的地方基本已经脱贫,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靠短期措施、常规手段已经难以奏效,我们只有上下齐心、拿出真功夫,继续实施精准化服务、精细化管理,贫困群众这一群体才能够与全市人民一道同步实现全面小康。(锡刚)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