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一诺 决胜隰州

2018-04-17 08:35:5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图为今年2月,隰县玉露香梨出口加拿大时的情景。 张瑞强

  临汾新闻网讯 仲春时节,春雷激荡,隰州大地,风云际会。

  穿越历史的烟云,战火的硝烟曾弥漫这片热土,老一辈革命先烈在这里播下了红色种子、点燃了燎原烈火。

  一场硬仗,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安宁。

  如今,站在黄土之上,遥望这千沟万壑,另一场荡气回肠、撼天动地的攻坚大战正在隰州大地铺展开来。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集结号响彻1415平方公里的土地,激荡着10万余隰州儿女“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

  隰县,位于晋西吕梁山南麓,属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全县97个村8万农业人口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村79个,贫困人口1.3万余户、3.4万余人。2016年完成了34个村、6598口人脱贫任务,跻身全省脱贫攻坚第一方阵。2017年,完成了21个贫困村整体脱贫、8000口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5.6%下降到10.8%,这是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隰县在2017年交出的成绩单。

  脱贫攻坚,道阻且长。

  面对巨大的现实,曾一度靠天吃饭的隰县人不愿再背上“贫困”的名,骨子里的红色血液使他们决心甩掉“穷帽”,实现脱贫奔小康的梦想。

  正如隰县县委书记李亚丽所说:“脱贫是一场硬仗,我们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这是对全县人民的庄严承诺。”

  近日,记者一行深入脱贫攻坚主战场隰县,切身感受这场战役的炽热。

  党旗猎猎:树在脱贫最前沿

  脱贫靠产业,产业又靠谁来发展?归根结底还是靠人。抓脱贫攻坚,始终要坚持党建引领。

  2017年,隰县将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调度会的重要内容,先后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16次、专题推进会5次、座谈会6次、领导小组会议18次,有序调度、精准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2018年3月7日,春节刚过,在隰县县委四楼大会议室里,从县委书记到部门负责人、乡镇干部,报进展、找问题,谋划着今年脱贫摘帽的各项工作,会议从早8点一直持续到下午两点。

  3月13日,隰县县委农村工作暨脱贫摘帽誓师大会召开,会议要求,全县上下要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以决战必胜的信念和决心,打一场隰县群众感念、隰县历史铭记的脱贫摘帽决胜战。

  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

  县委书记总揽全局、把关定向、身先士卒、以上率下;班子成员重心下移、调查研究、督查落实、解决疑难;各级组织聚焦扶贫、研究扶贫、主攻扶贫;三支队伍进村入户、蹲点包联、对口帮扶;95个县直单位、97名“第一书记”、98支驻村工作队、275名工作队员,进驻全县97个行政村,精准对接、精准责任、精准帮扶;全县3168名机关党员与5949户贫困户结对帮扶,725名农村党员致富能手与1236户贫困群众结成脱贫小组,他们睡农家炕、吃农家饭、干农家活,成为脱贫路上的一道新气象。田间地头、沟底垣面,在猎猎党旗的指引下,三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氛围全面形成,众志成城、合力攻坚的浪潮席卷隰州大地。

  “可以说,脱贫的战场在哪里,党旗就树在哪里;困难群众在哪里,我们的党员就在哪里。”说起隰县的班子和队伍,李亚丽豪情满怀。

  2017年8月11日,是个值得陡坡乡辛庄村村民期待的日子,第二届海棠果采摘节即将开幕,辛苦了一年的果农就指望着海棠果能卖个好价钱。然而8月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雹灾,让满心欢喜的果农猝不及防。有六亩半海棠果的周保贝等不到雨点落尽,就往果园跑,当他还没进果园,时任陡坡乡党委书记康印江和乡长陈辉已经挽着裤腿在果园里察看灾情,紧随其后的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干部都在第一时间赶到了果园。“干部们都来了,心里就觉得有依靠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周保贝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雹灾无情,干部有情”,周保贝及其他受灾农户在各级干部的组织帮扶下,通过电商销售、果汁场收购、爱心采摘等多种渠道,让受灾的海棠果销售一空,把损失降到了最低。

  陡坡垣上党旗飘,紫金山下海棠红。作为隰县的一个偏远小乡,陡坡乡党委和政府抓住海棠果这一主要产业,全部干部党员帮助农民栽种海棠果树,2016年举办了以“采海棠果,游玉泉寺,登紫金山,品农家宴”为主题的海棠果采摘节,开特色乡村旅游之先河。2017年着力打造海棠小镇,在乡村公路两旁种植1万余株海棠果树,形成“50里”海棠长廊,开辟了脱贫致富谋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看到希望的陈辉对未来已经有了思路,“下一步,我们谋划着要依托紫金山独特的生态环境及神农尝谷台、玉泉寺、刘氏民居、毛泽东路居地、白耳里掩护战遗址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再辟一条乡村旅游发展富民之路。”

  “脱贫工作,讲的是政治、干的是民生、体现的是大局、反映的是党性。”

  “不脱贫决不脱钩,不打赢决不收兵。”

  “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扎扎实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这些铿锵的话语,在隰县各级党员干部中耳熟能详、广为流传,“一竿子撑到底”。

  如今的隰县,垣面果园成片,延川大棚缠腰,沟域养殖覆盖,屋顶光伏照耀,产业经济向好,生活节节升高……正是党建擎旗、组织引领、干群一心强三基促脱贫的生动实践。

  梨果产业:托起农民小康梦

  隰县有80%的耕地栽植果树,80%的农民从事果业生产,80%的农业收入来源于果树。梨就是隰县脱贫的“好路子”,就是农民致富的“金点子”。

  午城镇是隰县的梨果大镇,所产玉露香占据了隰县的半壁江山,七届梨花节、两届采摘节的成功举办,让午城镇的果农跟着玉露香梨赚了个盆满钵满。

  在寺坡村的一座玉露香梨种植园里,60岁的王现明正忙上忙下给梨树养护修花,拥有10亩梨园的他已经成了村子里率先脱贫户,摘掉“穷帽”后他干劲十足。“以前一家8口人的生活全靠8亩玉米地的收成,辛苦一年也就一万多块钱的收入,那时候的穷真是一眼望不到头。”王现明说起脱贫之前的光景直摇头。现在,看着自家10亩玉露香梨园,朴实憨厚的王现明难掩心里的喜悦:“多亏了这座梨园,我们一家才过上好日子。去年卖梨收益25万元左右,今年我有信心挣上30万元!”

  王现明只是隰县建档立卡贫困户靠发展梨果产业脱贫的一个例子。像他一样,目前全县已有723户、1807口贫困人群靠发展梨果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靠梨果产业实现脱贫增收,已成为隰县上下的共识和自觉行为。

  为了进一步提升玉露香梨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品牌知名度,推动玉露香梨产业升级,隰县县委、县政府谋定而动,乘势而上,靠着保持专注发展的定力和勇立争先之志,善谋破题之举,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持续扩规模、提品质、抓营销、塑品牌,勠力打造“中国玉露香梨第一县”,做大做强以玉露香梨为主的梨果产业,大力推广密植梨园栽植新技术,延伸梨果产业链,目前已发展密植梨园1.1万亩,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352户、4310人;推出了“隰县玉露香梨”区域公用品牌,建起35座玉露香梨标准化示范园,发展家庭农场105户,农业专业合作社129家;山西好乐佳食品有限公司2000吨真空冷冻食品及1万吨鲜榨果汁生产线开工建设,国新润泽农业开发公司投资1亿元的数字化果业基地项目投入运营。

  前不久,“隰县玉露香梨出口加拿大”和“隰县荣获2017年度‘互联网+农业’全国十大最具特色县域奖”的喜讯传遍了全县,为隰县人增添了更多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颗梨“托”起了8万农民的小康梦。

  电商助力:跑出脱贫“加速度”

  为电商创客创业创新所打造的电商创业街开街、全国200多位学员参与的农村电商多元化上行研修班开课……在土生土长的隰县农民眼里,从前,这一连串儿“专业又时髦”的名词对他们来说闻所未闻,如今,隰县却搭载着电商扶贫这趟“快车”,跑出了脱贫的“加速度”。

  “广阔农村,大有可为。对接市场、更新理念、升级模式,农村电商可以走得更远、电商扶贫能够更加精准。”县长王晓斌对农村电商发展有着独到见解。

  “我是因为王县长的一句话,才进入了电商的平台,”隰县阳头升乡青宿村37岁的王平回想脱贫走过的路,感慨万千。王平小学文化,身无长技,早年外出闯荡,屡屡碰壁,回乡后又找不到致富路子,整天沉溺网游,“每天除了打游戏,什么都不干,近乎自暴自弃”。而令他改变的那句话,是王晓斌在电商扶贫培训班上讲的“与其打游戏,不如卖东西”。王平起初是抱着试试的态度开始在网上卖自己果园的梨果。“一年光网上卖梨、苹果就能收入四五万块钱。有了脱贫的门路,就有了致富的心劲儿。”

  自从干了电商,王平的“懒病”没再犯过。“每天都是忙活到晚上10点多,最多一天卖了60件玉露香梨。”他自豪地说,“做电商,即使没有挣到钱,我觉得我也赚大了。”在王平看来,电商不仅扶了他物质上的贫,更是扶了他精神上的贫。

  改变还不止如此,2017年年底,王平亲赴杭州,参加了“中国互联网+农业大会”,昔日的贫困户,开了大眼界,2018年王平又有了新的打算,除了继续扩大网上的销路外,他预备在果品的质量上做文章,努力做出自己的品牌。

  王平的嬗变,只是隰县3.4万贫困人口奋力脱贫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隰县不断探索和丰富农村电商发展新路径,持续打造“电商政策洼地”,逐步形成了电商产业发展的“生态圈”,呈现出“电商一花开,带来百花开”的态势。从电商发展“零基础”到农产品上行销售2.18亿元,从最初成立的小班型电商扶贫培训基地到如今发展成为山西乃至全国农村电商的集聚地和发散地,隰县正乘势而上,上演着电商产业扶贫的“速度与激情”。

  在隰县北纬36℃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办公区的墙上,有这样大大的一行字——“先给自己定个小目标,2017年线上销售3000万元”,是调侃,也是自信。

  公司的创立者张利州就是从简单的电商做起,发展到现在与农特产企业合作,采取企业+订单+基地的销售模式,把当地土生土产的梨果、大黄杏、海棠果、小米、杂粮等通过京东、淘宝等运营平台销往各地,让“土疙瘩”插上翅膀变成“金疙瘩”。“就拿大黄杏来说,以前,一斤也就卖几毛钱,因为不值钱,很多果农就让成熟的大黄杏落地当了肥料。去年,我们把大黄杏放到线上去卖,一斤卖到一元钱,而且销量特别好,一共接了1万多单,帮助果农卖了5万斤左右。”对于今年3000万元以上的销售目标,张利州胸有成竹。

  电商的迅猛发展成为隰县扶贫的“加速器”。隰县除了开设电商扶贫培训基地,还建立了培育电商“千军万马”的营地。农村电商培训也成了隰县电商的新名片;以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隰县推进“互联网+产业”进程,建立农村电商服务站158个,形成了万人电商创客队伍,创建了“一码两站两园”的电商扶贫众创空间运营模式。同时,根据中央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和全县2018年脱贫摘帽的工作要求,隰县提出了“百村千人”电商精准扶贫计划,为农村依托电商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如今的隰县,借助电商的“东风”,让这座深处吕梁山南麓的山城愈发绽放出了互联网的“灵气”,也让农民渴求挣脱贫困束缚的思想闪现出“灵光”。隰县,正奋力甩掉贫困的“帽子”,破茧成蝶。

  精准扶贫:多方造血齐发力

  在精准“扶持谁”“谁来扶”的基础上,隰县在“怎么扶”问题上做文章。根据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发展规划,实施“菜单式”精准扶贫,实行按需“配菜”。三年扶贫、三年攻坚,稳扎稳打、扎实推进,把精准扶贫与“三农”发展有机结合,做出了一篇满带泥土芬芳的鲜活文章。

  农业扶贫——坚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引进新大象和晋龙集团生猪、蛋鸡养殖项目,推行“政府+金融+企业+农户+贫困户”产业扶贫新模式势头强劲,贫困户通过贷款入股分红,每年户均可增收7500元,带动了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

  光伏扶贫——全县新建的35座村级光伏电站全部并网运营,每座光伏电站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2万元,扶持贫困户实施的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安装368户,并网运营312户,可使贫困户每年增加收入1万余元。

  生态扶贫——隰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结合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能人+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林业资产收益模式。全县成立了28个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512人,每年完成5万亩造林任务,人均增收5000元,实现了生态保护与脱贫增收的“双赢”。

  易地扶贫搬迁——隰县着眼于“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采取村庄就近搬迁、集镇安置和县城去库存方式,实行“资产收益扶贫+搬迁”“屋顶光伏扶贫+搬迁”“小区物业就业+搬迁”等后续产业扶持模式,两年完成了561户、2264名贫困人口搬迁任务,均达到入住条件。

  教育扶贫——2017年累计帮扶贫困学生3411人,资助金额1093万元,尤其是通过教育改革,使“择校返贫”现象得到有效遏止,每年可为家长节省额外开支1000余万元。

  健康扶贫暖人心——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扶贫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了“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和健康扶贫“双签约”,2017年接收贫困户门诊患者906人次,接收住院患者1431人次,报销比例达到90%。

  兜底扶贫——采取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两种形式,对农村“五保户”329人进行兜底救助。

  全县各项民生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城乡发展环境明显优化,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2018年实现全县整体脱贫摘帽,这是10余万隰州儿女孜孜以求的夙愿,是蓄之既久的发展愿景。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当梦想踏步而来,隰州儿女定会以胜利的姿态为这片热土正名!

  记者 张玉萍 景文婷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