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东城乡村民冯晓林(右)正在分类收获的苹果。
临汾新闻网讯 天,湛蓝纯净,广阔悠远;
地,沟壑纵横,深沉无垠;
山,梁峁起伏,连绵不断;
水,飞瀑奔泻,源远流长。
这就是临汾西隅的山区小县——吉县,县域人口不多,名气却不小;世界第一大黄色瀑布——壶口瀑布让其享誉寰球;伏羲女娲华夏之根、华人之先祖——人祖山也让吉县声名远播。
身依黄河、背靠名山。生长于此的吉县人,世代在川塬交错间为着生存摸爬,而贫困如霾却始终挥之难去。全县总人口11万人,79个行政村,567个自然村,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61个,贫困人口10246户28647人,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2年被列入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区。
贫困不是山水颜色,亦不该为吉县本色!残垣沟壑终究阻挡不了人们不懈求索的脚步,更囚困不住他们摆脱贫穷的梦想。如今,满怀壮志豪情的吉县人,在这山水之间终于拼出了一条脱贫奔小康的“吉县路径”!
目前,全县贫困人口已有效降至126户290人,61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为0.32%,在全市率先顺利通过“市考”“省考”,广大干群正全力以赴迎接“国考”。
究竟是什么成就了吉县?带着这样的疑问,本报赴脱贫攻坚主战场采访报道组深入一线,试图找寻“吉县答案”。
向贫困宣战,勇气何来?
“狭路相逢勇者胜”,吉县县委书记郝忠祥时常用这句话来提振士气。大力推进“1236”战略,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力圆就民富县强“吉县梦”,给他以信心和勇气的有“三个好”:作为全省首批脱贫摘帽国定贫困县,吉县有自己的“三色品牌”(红色苹果、绿色生态、黄色瀑布),产业基础好;实施了“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和“八大工程”,工作基础好;全县人民“尚善、坚韧、务实、图强”,群众基础好。
县委副书记、县长崔绍民说,既然吉县脱贫摘帽的任务落在了我们身上,我们就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工作重任,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再苦再难也不能退缩。要做到“三不三务必”:不糊涂,所有情况务必熟悉;不应付,所有工作务必抓实;不侥幸,所有任务务必完成。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吉县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视察山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四梁八柱”和根本遵循,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力做到“四个抓,四个真”,即抓主责,党建引领,真担当;抓产业,授人以渔,真富民;抓精准,聚焦成效,真脱贫;抓对标,严核细对,真退出。
信心的树立、思想的统一,激活了全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盘棋。作为全县头等大事和第一要务,县委书记郝忠祥和县长崔绍民担任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和指挥部总指挥长,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县四套班子领导坚持每周下乡调研两天,谋脱贫,抓脱贫,构建了吉县脱贫攻坚的最强领导核心。他们亲力亲为、以上率下。郝忠祥白天深入各乡各村,调研指导,现场办公,解决难题;晚上召开脱贫攻坚办公会,发动大家开动脑筋,集思广益,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在文城乡冯家庄村,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解难题,他动员村里党员干部和德高望重老年人把位置好的宅基地让出来,又亲自主持抓阄分配宅基地,并不定期跟踪督促,直到工程完工才放手。在车城乡曹家庄村下乡时,得知孤儿于倩倩无人照料,他当即拍板与其结成帮扶对子,资助孩子生活,关心孩子健康,勉励孩子好好学习、快乐成长。中秋国庆期间,他顾不上休息,忍着急性肠胃炎的疼痛,一连跑几个乡镇,走村入户,查问题,析原因,找对策,做工作,解决困难,化解矛盾,提升群众满意度。他几乎走遍全县大大小小、边边角角的每个村落。一些重点难点村,去了不止五六次。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他常常通宵达旦苦思良策,有时天不亮就起床,打电话叫来乡村干部,商量问题,敲定对策,一丝一毫不懈怠,时时紧绷弦,事事无巨细。“站起来是把伞,为群众遮风挡雨;俯下身是头牛,为百姓鞠躬尽瘁”。郝忠祥一心扑在脱贫上,带领群众一道奔小康,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脱贫书记”。崔绍民盯住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硬骨头”,集中精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耐心细致指导规范档案资料。而今,走进柏山寺乡西掌村移民新村,一排排崭新整齐的房子,道路两旁的绿化、太阳能路灯等公共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在县委书记、县长的带动下,县委常委和副县长,分别担任8个乡镇“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坚持每周不少于三天,深入包联乡镇,督促落实脱贫工作;县人大、政协成立督导组,专项督查整改成效;33名县级领导,扑下身子,驻村帮扶,真扶贫,真脱贫。县直各部门“一把手”带领本部门、本单位全体人员,坚持利用休息日走访慰问,利用节庆节点开展活动,以一身的疲惫,写出了踏实;以一脸的憔悴,写满了自信;以一路的奔波,写就了圆满。
拔除穷根子,底气何在?
发展、培养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唯有牵住产业这个“牛鼻子”才能真正拔除穷根子。吉县县委、政府探索出了一条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打造“三色”品牌产业扶贫的新路径,并由此形成“3+X”产业扶贫新格局。
事实上,苹果能成为当地农民脱贫的“主要依仗”、致富的“主导产业”,并非偶然。得益于适宜苹果生长的纬度、海拔,温差、光照和土壤、空气质量,更受益于30多年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干,不变调、不折腾,久久为功,始终把苹果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富民产业。如今全县苹果面积已发展到28万亩,年产量达22万吨,年产值近10亿元。“吉县苹果”获得“中华名果”等多项殊荣,吉县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苹果之乡”。
据分管农业工作的副县长强晓辉介绍,县里坚持优化供给侧,扩张需求侧,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6亿余元。探索实施“企业(合作社)+产业项目+贫困户”帮扶带动新模式,推进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全县共建立各类苹果专业合作组织达147个,每年从事苹果信息、中介、农资、包装、加工、运输的人员达到万余人。
可以说,依靠苹果产业,吉县大多数农民群众脱了贫、苹果致富达到“5个80%”:苹果面积占到了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苹果专业村占到了行政村的80%以上,果农占到了农民总数的80%以上,果农人均果品收入占到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全县农村群众依靠苹果产业脱贫的比例达80%以上。
其实,吉县脱贫不唯苹果产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曾经阻隔时空的山水正在成为吉县人致富的资源。以“绿色生态”品牌为基础,该县坚持帮扶贫困群众吃上“生态饭”,选聘建档立卡贫困护林员388人,组建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11个,吸纳贫困群众451人,带动脱贫3000余人;实施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7799亩,带动1310户3800人增收脱贫;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8万亩,带动495户1582人实现稳定脱贫。
以“黄色瀑布”品牌为特色,该县依托壶口瀑布、人祖山两大景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引导贫困群众挣上“旅游钱”,培训带动800余人在景区照相、演出、售特产、清扫卫生,实现稳定脱贫。全力推动乡村旅游,先后举办了“壶口文化旅游节”“春华秋实”苹果文化旅游和“厚川味道”等系列活动,引导群众发展“苹果采摘”“农家乐”,带动千余人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3+X”中的“X”,是吉县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多元发展、多点开花,有效拓宽群众增收脱贫致富门路的答案。
柏山寺乡黑秀村地处黄河东岸,塬少沟多。居高远眺,漫山遍野皆是花椒树。这些天来,村民杨有德时不时去自家花椒地转转,或是找老乡聊聊花椒树的管护。52岁的他曾是每年去陕西韩城摘花椒的浩荡大军中的一员,正是看到了花椒可观的经济效益,便和同村人引苗回来自发种植。后来,乡党委、政府下大力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不宜种植苹果的地方大力发展花椒产业,杨有德趁势扩种了1000多苗。2017年花椒丰收,杨有德雇了十余个工人摘了20多天,从打工者变成了雇主。他所在的柏山寺乡,目前花椒种植面积达1.54万亩,挂椒面积8000亩,年产椒果30万公斤,产值2000多万元。
距此数十公里外的屯里川,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太阳能发电板有序排列,绵延数公里,空中俯瞰场面蔚为壮观。屯里镇镇长张军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该镇从2015年开始引进光伏扶贫项目,截至目前共流转土地1200亩,涉及到屯里镇桑峨村、太度村和窑渠村3个村。土地流转费每亩700元,农户每年土地流转收入84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流转土地400亩,土地流转收入28万元;油用牡丹产业项目每年至少可解决12000人工,按每个人工100元计算,并优先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可为贫困户劳务创收120万元。贫困户的土地流转和田间作业两项收入计148万元,基本就能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人打工、全家脱贫”的目标。截至目前,全县建成100KW村级光伏发电站79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同时,在屯里镇和车城乡分别建成30MW和10MW大型光伏发电站两个。
此外,吉县因地制宜,以其他特色产业为补充,在东部川地种植蔬菜、小杂粮、中药材,在西部沿黄乡镇种植花椒、烤烟、核桃,全县共发展特色种植6.5万亩,带动脱贫6580余人;发展各类畜禽养殖36万余头(只),带动脱贫150余人,人均增收5500元;建成村级光伏发电站79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带动脱贫4740人,人均增收3000元。
正是“3+X”的产业支撑格局,给了当地干群拔除穷根的底气。
摘掉穷帽子,志气咋扶?
“脱贫攻坚政策好,安居乐业气象新”,是柏山寺乡官庄村西掌自然村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幸福院3号”的对联。在这个安置点,每处院落均以“幸福院x号”命名,且都有一副精心撰写的对联。
“活了大半辈子,压根儿就没想到晚年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春节前夕,74岁的张委章老人已经开始为在新房子里度过第一个春节忙碌了。老人和老伴苏赘子是西掌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9月,老两口告别居住了40多年的5孔危旧窑洞,搬进了接通水、电和有线电视,人均25平方米的安置房。
在脱贫攻坚中,吉县以真举措促进真扶贫。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按照“搬迁跟着产业走,模式跟着意愿走,标准跟着规定走,工期跟着任务走,干部跟着服务走”的思路,探索推广了“行政村就近集中安置,建移民新村安置,依托小城镇或工业园区安置,依托乡村旅游安置,五保户集中统一安置和分散安置”的“5+1”安置模式,将搬迁与就业紧密衔接、有机融合,同步推进,做到了“两年任务一年完”,全力啃掉硬件建设“硬骨头”,确保低成本、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过得好。
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健康扶贫是继易地扶贫搬迁之外的另一项民生工程。据县人民医院院长吕建国介绍,县委、政府把健康扶贫工程纳入全县整体脱贫攻坚工程统一安排,统一部署,以建设医疗扶贫“绿色通道”,实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等“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开展“双签约”服务、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全面推进健康扶贫工作。据统计,实施健康扶贫以来,全县已累计为建档立卡户1.66万人建立了健康档案,为1040人新农合补贴15.6万元,“双签约”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
扶贫须扶智。吉县围绕培训就业扶贫工程,实现自强脱贫一批。“十二五”以来,组织实施千村万人就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4000余人次,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5万人次,累计带动1.5万余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围绕社会保障兜底工程,实现基本兜底一批。2017年,该县将低保标准提升到3340元,精准确定1269名兜底扶贫对象,全部予以低保、五保兜底扶持,确保全县所有低收入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能达到国家扶贫标准线以上。围绕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实现改善提升一批。投资6244万元实施了农村公路改造工程111.3公里,投资2027万元实施了饮水改善工程224处,投资247万元完成10个自然村通动力电工程。围绕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实现支撑保障一批。实施教育扶贫,资助建档立卡户学生1183名149万元,所有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实施科技扶贫、文化和信息扶贫,开展“三区”人才服务活动。实施“三新”带头人培育工程,全力推进固网和宽带用户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围绕社会力量帮扶工程,实现爱心拓展一批。开展了“博爱一日捐”“百企帮百村——精准到户”和“深度1+1”企地联动精准帮扶等活动。围绕六大政策,实现巩固保障一批。开展脱贫攻坚项目督查巡查,确保扶贫资金项目规范合理。开展贫困户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工作,收益的60%用于合作社建设,40%左右分配给合作社成员和贫困户。
扶贫先扶心志,拔穷根先拔“思想穷根”。中垛乡安坪村第三村民小组的杨孔森是建档立卡户,妻子任俊花精神二级残疾多年,同样患有精神疾病的大儿子离家出走已8年,二儿子在太原打工,二儿媳因不忍贫困于7年前离婚,留下了8岁的孙子。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冬,一起摩托车事故使主劳力杨孔森右腿粉碎性骨折,落下了肢体残疾。2014年,杨孔森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至201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村级低保户。2016年,根据易地移民搬迁政策,杨家告别了居住的土窑洞搬进了分散安置房。年底,村里再次评选低保户,大家建议杨孔森写申请,他却说:“做人得讲良心,我家虽然贫困,但国家照顾得已经太多了,我不能一直躺在政府的怀抱里待哺,我得靠自己努力。”就这样,杨孔森主动放弃了当年的低保名额,靠收废品、收落果、卖糖葫芦维持生计。村里为了照顾他,安排他做了村里的保洁员。从那时起,村里的广场、公厕、乡道和村委办公室,无论刮风下雨、农忙农闲,杨孔森总会坚持一天一小扫,三天一大扫,还主动承担起了本不在保洁员职责之列的拉茅粪,硬是拄着拐杖,开上自家的农用摩托三轮,一桶一桶地清理干净。2017年的九九重阳节,杨孔森被村委会表彰为“自强自立脱贫户”,影响了周边的许多人。
常言道,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这志气本就有,关键要靠干部去引导和激发。
扶贫不作秀,队伍咋管?
黄河岸畔,大雪阻隔了文城乡古贤村与外界的联系。57岁的村民郭晨甲正和邻里街坊一起自发地扫雪。“以前都是自扫门前雪,现在咱村的精神面貌确实不一样喽……”在他看来,村民的这种改变要得益于驻村干部工作作风潜移默化的影响。
老郭有4.2亩果园,以前为了多结果子,果树栽得密,产量不错,可就是卖不上价钱。自从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来到古贤村后,主动聘请专家给村民讲课,老郭听了课后将自家的果树进行了疏减。2017年,170多棵果树比以前300多棵果树卖得钱还要多。除了果树管护,老郭还关心自家果园的灌溉。古贤村虽紧靠黄河,但由于村里缺少水利设施,果农们依然要看天灌溉。县发改局驻古贤村工作队队长刘建军获悉后,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给村里申报了一个1000立方米的蓄水池项目,今年就能动工,这让老郭和果农们很是欢喜。
按要求驻村干部每周至少要驻村“五天四夜”,可是古贤村的“三支队伍”基本上是“七天七夜”在村里。“第一书记”张振中一冬天只回了三次家,80多岁的老父亲住进了重症监护室,他只能在电话里含泪安慰家人。驻村干部周建军家里两岁的女儿无人照看,他只能每天晚上在手机里看看孩子的照片。刘建军的岳父出车祸住进了医院,他也只能默默祈祷……
其实,古贤村的“三支队伍”,只是全县的一个缩影。目前,吉县的“三支队伍”共369人,包括:“第一书记”共62人(30人为“第一书记”兼工作队成员)。驻村工作队共102支、258人。县派驻村工作队79支182人。乡镇包村干部共79人,实现了全县行政村全覆盖。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分管县下乡办的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占利同时兼任着督查考核办公室主任。他介绍,为了进一步压实脱贫攻坚帮扶责任,力促扶贫干部善作善为,县里采取了“三抓四看五查”工作法,盯住工作重点,强化督查问责,切实发挥督查“利剑”作用,确保如期圆满完成脱贫摘帽任务。与此同时,制定出台了《脱贫攻坚督查问责实施意见》和《脱贫攻坚负面清单二十条》,组织4个脱贫攻坚督查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对全县79个行政村开展了6轮80余次督查,下发督查通报60期,约谈39人次,诫勉谈话3人,调整乡镇党委书记2人,调换省市县“第一书记”8人,3人接受同级组织部门约谈,召回不适宜继续驻村的工作队员83人。强作风,依托“三色品牌”,积极倡导以“红色苹果”代表忠诚,以“绿色生态”象征干净,以“黄色瀑布”彰显担当,号召全县党员干部大力发扬“敢吃苦,敢较真,敢碰硬”的脱贫攻坚精神,以“逢一必争,逢旗必夺”的精气神,苦干、实干、加油干,着力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锻造了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三好”干部队伍,这样的干部队伍让贫困群众在情感上认同,思想上接纳,真心满意,真诚点赞。
脱贫攻坚之役,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打赢殊为不易。
决胜脱贫攻坚,高站位,聚众力,施百计,方能成就伟业。
吉县,在山水间执著探索,亦在天地间从容作答。
记者 孙宗林 郝海军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