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重点项目建设纪实
临汾新闻网讯 时间勾画发展年轮,在不经意间留下经典记录。
五年前,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项目作为“一号工程”首次亮相,承载着带动整个市域经济社会提速腾飞的重大使命;五年间,全市上下齐心,牢固树立“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牛鼻子”的理念,夯发展之基、蓄腾飞之势;五年后的今天,汾河两岸塔吊林立、车水马龙,呈现出一个个“撸起袖子加油干”的震撼场面。
5月20日上午,伴随着摊铺机的轰鸣声,长达642米的迎宾大道立交桥主线桥面南半幅迎来首层铺油施工,引来路边市民争相观看叫好,体现出全市人民对此项工程的极高关注度,更昭示着我市经济社会跨越赶超的“加速度”。
迎宾大道与滨河东路立交桥项目只是我市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五年间,从汾河生态治理到“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从临汾西站正式运营通车到临汾民航机场成功试飞……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生根、达产达效。如今,放眼平阳大地,无论身处机器轰鸣的车间,还是塔吊林立的工地;无论是在日新月异的工业园区,还是车水马龙的城市腹地,都能聆听到这座城市急切奋进的足音。
越是经济下行,越是考验发展智慧;越是转型紧迫,越要选对发展路径。2012年,我市提出了“主攻项目,加快转型,打造特色,改善民生,推进跨越”的经济工作总思路。五年间,我市抓项目建设的决心丝毫不减,2016年召开的市第四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岳普煜再次提出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要求全市上下要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抓手,在全市掀起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的建设热潮。
围绕项目发展,五年来,我市持续优化投资结构,创新招商方式,拓展招商渠道,积极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企业加强项目对接。2013年山西临汾·长三角地区(上海)招商引资推介会共签署4个框架协议、签约9个项目,总投资210.5亿元;2015年山西·临汾帝尧古都文化旅游节举办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签约项目总投资达107.7亿元;2015山西临汾(广州)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仪式共签约项目5个,总签约金额103亿元;2016年签约项目151个,总投资达到2514.4亿元。
光鲜耀眼的数字背后,映射出市委、市政府积极协调、统筹安排、群策群力、排除万难的艰辛付出和不懈努力。围绕“以招商促发展”这一目标任务,我市主动开展招商项目摸底征集工作、“冬季行动”签约项目大起底活动、招商引资项目“冬储行动”,深入调研,摸清项目底数,助推项目落地;以会为媒,加强对外宣传;借助商协会,深化合作;利用平台,积极对接;灵活招商,精准对接,打开了招商工作新局面。在招商方式上下工夫,积极开展小分队招商,坚持走出去,捕捉企业战略布局、投资动向,引进污染少、能耗低、技术新、贡献大的大项目、好项目;依托现有招商引资企业优势,积极开展以商引商,扩大信息资源,采取“上门推介、邀请考察、异地会晤”等方式开展招商。
为加快项目落地投产,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推进重大项目部署、重大问题的解决。市四套班子领导亲自包联项目,并带头现场办公、现场指挥。市人大、市政协还先后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专题视察,解决了诸多问题,极大地推进了重点项目建设。
针对项目前期手续审批缓慢的问题,我市坚持对签约落地情况进行项目大起底工作,针对落地项目进展情况,编制责任清单和时间表,将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同时,建立了“百日攻坚”项目每周审批督促分析联席会制度,实行日监督、周分析、旬对账制度,落实“一口受理、限时办结、规范办理、透明办理、网上办理”的审批方式和“联合会商、联合审批”的办理机制,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开辟“绿色通道”,确保所有市级审批事项全部优化流程,缩短审批时限。
项目建设中,我市严格落实领导“双包双联”,每个领导既要包落地项目也要包建设项目,做到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达到省、市重点项目包联全覆盖。特别是在百日攻坚行动中,实行了副市长分片包联县(市、区),分片领导每周要组织召开调度例会,协调工作,解决问题,督促推进。同时,实行包联项目旬定任务、旬交账、旬核查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各级包联领导工作台账,确保领导包联各项工作开展记录在案,有依据、有效果。
在“国字号”工程推进过程中,我市编制完成了《临汾市2016年光伏扶贫项目实施方案》,上报了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并获得国家批复,全市共实施村级光伏电站205座;积极推进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典型示范项目建设;组织编写了《临汾市空间规划研究项目报告》,并上报省发改委,参加第一次省级领导小组会议暨四市联席会议,修改完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计划》,组织编制《临汾市参与黄河金三角地区建设与发展实施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
蓝图绘就,更须久久为功;形成合力,必须上下同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锐意进取、实干苦干,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必将取得更大成绩。
记者 杨琦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