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2012年,全市共补贴购置多种农机具23799台,受益农户15016户,为农机化深入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装备;
2014年,全市完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850人,农机职业技能鉴定79人,培育和扶持了一大批农机服务组织,进一步提高了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2016年,全市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2.1%,其中,完成玉米全程机械化作业面积190.5万亩,完成薯类全程机械化作业面积4.05万亩,均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
数字虽然枯燥,但却能说明成绩。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市主攻农机化关键生产环节和发展短板,加快培育农机化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农机化服务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紧抓农机生产安全和质量监管,实现了农机事业高质、高效发展。
夯实根基 提升服务水平
按照农机化发展进程和农业生产实际需要,五年来,我市重点推广和发展马力大、效能强、功能优、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扩大和提高耕种收管新型机械的配套比和使用效率,强化对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工作和指导,重点抓普及、抓提升,在主要农作物重点环节和关键技术上加快发展步伐。同时,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装备与技术,不断向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机械装备与技术领域延伸。
尧都区的永安、林辉、双杰,襄汾县的同兴、和平,曲沃县的海潮、杰利、新丰……这五年,我市涌现出一批“亮点”农机专业合作社,培育了一批农机化专业人才。
农机服务组织示范性建设是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关键点。五年来,全市加大了支持和引导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的力度,力促创办家庭农场、农机作业服务公司等具有集成作用与聚集效应的生产经营主体,实现了农机服务组织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提高了农机化生产效率和作业质量。如今,我市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优势不断显现,推动了农机化向更广、更深、更高层次发展。
紧抓源头 确保安全生产
农机安全生产,直接影响着全市经济发展。十八大以来,我市将农机安全生产贯穿于农机化发展的全过程,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深入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以规范管理、依法治机为重点,加强体系和装备建设,注重业务培训、安全宣传,搞好安全生产检查。
五年来,市、县两级不断建立与完善农机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坚持抓检审、抓整顿、抓宣传、抓教育、抓机制、抓防范。另外,扎实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农机安全生产月、农机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和创建平安农机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农机安全生产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机安全生产氛围。2016年,全市共排查拖拉机(含变型拖拉机)6000余台,安全教育人员570人次;检验拖拉机、联合收割机3609台;注册登记拖拉机1896台,联合收割机538台;新训驾驶操作人员897名,经考试合格,核发驾驶本852本;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安全生产承诺书”各5000份。
同时,我市进一步加强农机安全监理队伍自身建设,积极改善农机安全监理装备,强化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优质服务,推动农机安全监理工作顺利开展。
加强监管 农机工作提质发展
农机具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因此,在全市农机化事业发展进程中,农机质量的监管问题不可小觑。
五年来,我市按照“属地管理、就近处理、首问负责、无偿服务”的工作原则,一方面开展农机质量跟踪调查工作,尤其对补贴机具的质量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另一方面,全市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不间断开展对农机经销市场的整顿与检查,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农机产品。通过深入乡、村开展“3·15”等宣传活动,广泛普及有关法律法规常识,讲解“三包”有关规定,以及购买农机后应享有的权利及义务,大力营造农机产品质量监管的良好氛围。
此外,我市进一步加强了农机化生产作业管理,认真落实有关扶持政策和发展政策,准确把握和及时上报农机化生产作业动态,在管理中讲服务,在服务中强管理,保障和促进了农机化生产作业的深入开展。
记者 段小婷 实习生 宁智豪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