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回首2016年,我市脱贫182个贫困村7.77万贫困人口,超额完成了省定减贫任务,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开局之年实现了首战首胜,这是市委、市政府精准施策的阶段性成果,更是对一线干部群众真情帮扶的生动诠释。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我市广袤的田野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扎根农村,用勤劳的双手和汗水,带领广大群众奋战在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演绎出一个个鲜活动人的脱贫故事。草帽书记”“割草书记”卖枣书记”……一个个亲切的称呼,不仅体现出农村群众对脱贫致富的渴望,更凝聚了全市人民“决胜全面小康,实现振兴崛起”的信心和干劲。
即日起,本网将开辟“砥砺奋进的五年·扶贫故事”专栏,选派记者深入到贫困群众中去,把笔触对准广大党员干部和贫困群众,用带着泥土芬芳的文字,讲述他们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鲜活故事,传递积极向上的动人力量,为全市脱贫攻坚摇旗呐喊、加油助威。
“最近总做着同一个梦,梦到我站在山顶上,看着漫山遍野的土豆,变成了散发光芒的金蛋蛋……”说话的是安泽县和川镇议亭村“第一书记”吉明明,因每天头戴草帽奔波在田间地头而被群众称为“草帽书记”,而他所说那个梦,是他用了两年时间为议亭村种下的“脱贫梦”。
6月15日,在议亭村铁布山上,吉明明正在和村民张桂林为土豆苗进行培土作业。刚到地头,记者就听见张桂林对吉明明说:“你太认真了,就目前苗子的长势,我敢保证亩产5000斤以上,你就放心吧。”吉明明却说:“不行,机器够不着的地方,下午咱们进行人工培土,我向村民保证的亩产是5000斤,就得按着7000斤的亩产去做,否则,我无法向村民交代。”
吉明明告诉记者:“今年村里与山西恒业农贸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流转了土地200亩,全部种上了土豆,一旦成功,明年将帮助村民大面积种植,村里一多半人都指望着土豆脱贫,哪敢有半点马虎!”
“能把企业引到村里、能把土豆种到铁布山,太不容易了。”村民王世虎指着眼前的沁河说。铁布山是议亭村的一个自然村,三面环水,一面环山,其实就是个“孤岛”,虽说如今只有几户人居住,但这里有村民的800亩土地。2014年,王世虎家在铁布山的地里种了辣椒,正当收获时突降暴雨,沁河涨水,一家人只有靠游泳游过去,收完了再游泳一袋袋拖回来。
“春耕秋收载物过河,如此下去,村民脱贫就是空谈。”吉明明刚上任就听说了村民靠游泳收庄稼的事,感到非常震撼。随即与村“两委”主干多方面向上级争取资金30万元建起了一座“丰收桥”,解决了祖祖辈辈过桥难的问题。
“30万建了一座桥,就必须让铁布山‘孤岛’变‘宝岛’,生长出更多的‘30万’,这才是这座桥应该体现的价值。”为了实现土豆规模化种植,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吉明明挨户到家中沟通流转土地事宜,先后召开会议8次,实地查看地块,测土取样化验四次,最终在今年完成200亩的土豆种植。
村民朱丽仙在流转了10亩土地后,被返聘管理及种植土豆,每天能拿60元的工钱,丈夫王前进则放心外出务工,一年下来收入跟以前种地相比翻了一番。而像朱丽仙一样被返聘务农的村民达到20余人。
为了鼓励更多的村民种植土豆,议亭村与恒业农贸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给村民所种土豆0.5元/斤的保底价,按照亩产最低5000斤计算,每亩地可为村民带来2500元左右的收入。
“以前村民都心存疑虑,如今看着土豆苗的长势越来越好,很多村民主动找到我,要求帮忙联系公司……”在吉明明看来,再过两年,议亭村绝对不会再为建一座桥而发愁资金……
记者 杨琦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