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山西篇】搬出“穷窝窝” 捧上“铁饭碗”

2017-07-13 08:56:19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全村人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生活。”日前,在古县北平镇贾寨村易地搬迁工程工地上,村党支部书记任晋宝告诉记者,今年10月底,村里新建的66户搬迁住房即可完工。

  提起贾寨村,当地人都非常熟悉,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个村子绝对算得上富裕村,全村人均收入已突破万元大关。然而,在贾寨村的自然村里,72户贫困户生活依然无处着落,这也成为近年来村里急需解决的头等大事。

  窑则沟村是贾寨村的一个自然村,全村56户人,人均耕地不足半亩,90%的房屋都是几十年前的土坯房。由于地处山脚下,村子较为闭塞,村民祖祖辈辈过着“只上山不出村”的日子,采药成为村民唯一的收入,直到2016年,村里结合国家的扶贫政策,决定对窑则沟村实施整体搬迁,这才让全村人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以前我都不出村,听说村里给盖房子,还不用我们出钱,这下就天天盼着住进新房,没事就去工地边上看看。”今年66岁的村民张秀荣,家里仅他一口人,由于上了年纪,去年上山仅采了不到1000元的药材,如今家里土院墙都塌了,更没力气去维修。

  易地搬迁解决了贫困户住房问题,但搬迁后的村民又该靠什么维持生计?其实,贾寨村在易地搬迁工程开工之前就已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这下好了,坐在家里一年还能领到分红,比我采一年药材还挣得多哩。”张秀荣告诉记者,早在2015年,村里就为贫困户作担保,为每户贷款3000元,所有贫困户全部以资金入股的形式,加入到村里的凯翔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承诺,每户村民每年最低可领到本金30%的分红。2015年,每户村民领到了50%的红利,去年领到了30%,村里大多数贫困户已还清贷款。

  “我们村属于资源型农村,要想找个活干并不是太难,主要还是住在深山的村民思想不解放。”为了改变窑则沟村村民安于现状的封闭思想,村“两委”干部多次与村里年轻人交谈,鼓励他们出村务工。村委会积极与附近煤矿协调,安排了近40名务工人员,同时村里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了7户贫困户村民。

  “现在我家新房子有了,每月还有7000元的收入,这几年家里变化太大了。”村民董三岗是窑则沟自然村村民,因两个孩子上学导致贫困,村里又没有外出务工的习惯,一家人生活难以维持。今年,通过村里协调,董三岗进入附近一家煤矿务工,一个月的工资就相当于以前采两年药材的收入。

  “贫困户脱贫只是我们工作的第一步,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他们致富。”任晋宝告诉记者,去年32户贫困户已经实现脱贫,今年村里将加大工作力度,不仅要让贫困户搬出“穷窝窝”,更要想办法让他们捧上“铁饭碗”。

  记者 杨琦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