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山西篇】浮山:“小”书记的大账单

2017-07-18 09:03:31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第一书记’不单单是一个名号,更是一个品牌,我们要人到、心到、责任到,实实在在为父老乡亲做点事。”这是浮山县东张乡南卫村“第一书记”宋海龙在“第一书记”交流会上发言时说的一句话。

  南卫村是一个贫困村,为了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宋海龙绞尽脑汁想办法。南卫村的春秋大棚和特色种植业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围绕春秋大棚,宋海龙积极与农业局、水利局等部门协调沟通。2015年新增春秋大棚20亩,获得帮扶资金5万元,蔬菜种植逐步向规模化和品种化发展,彻底改变了农民靠天吃饭、靠地打粮的粗放农业面貌,也给村民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下一步,宋海龙计划为村里的贫困户搭建钢构大棚,提高大棚的稳固性、保温性和使用寿命。“80”后的宋海龙被村子里的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小书记”,“有问题找小书记”成了南卫村百姓的一句口头禅。

  “依靠春秋大棚发展特色种植业能够带动一部分贫困户脱贫,但是让南卫村脱贫摘帽需要更多元化的产业。”正在毫无头绪之时,宋海龙回忆起自己每次从南卫乡回市区时,总有一些朋友、同事问他村子里有没有土鸡蛋,宋海龙眼前一亮,何不把土鸡蛋作为南卫村另一个脱贫的支点?

  “一个点可以带动一个面,在农村,榜样的力量很重要。”宋海龙左思右想,决定“打造”一个榜样。村民尹丽花今年四十多岁,她的丈夫因为脑梗丧失了劳动能力,巨大的医药费让这个家庭负担沉重。“首先尹丽花本身比较勤奋,而且年纪不大,学东西快,有成为‘榜样’的可能。”宋海龙笑着回忆。今年3月初,宋海龙将自己的想法对尹丽花和盘托出,出于对宋海龙的信任,尹丽花一口答应了下来。说干就干,宋海龙开着自己的车带着尹丽花去比较有养殖经验的郑子河村学技术、去洪洞养殖场看小鸡、帮尹丽花找场地……

  400只小鸡被带回了尹丽花养鸡的窑洞,因为窑洞温度比较低容易冻坏小鸡,宋海龙来不及休息便在土炉子里烧火,因为没开排烟,窑洞里弥漫的烟味呛得他呼吸都困难。“当时只有一个念头,这些小鸡可不能出问题,不然没办法给老百姓交代。”宋海龙不断进进出出抢救小鸡,一个下午的时间,400只鸡终于被安全送出烟雾缭绕的窑洞,宋海龙也累得瘫坐在了一边。“说实话,在这里开展的每一项工作,每次遇上‘坎儿’时,第一个在脑海里盘旋的念头就是不能委屈老百姓,不能让他们有任何损失。”

  对于不同的贫困户,宋海龙总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脑子里有本“大账单”。村民李可今年63岁,由于年轻时受了刺激,不敢也不愿见人,一个人住在山沟里,属于二级精神残疾。宋海龙深入了解实情后得知李可年轻时曾经做过画匠,就提出把村子里的文化墙交给李可来画。一开始李可很抵触,在宋海龙的再三游说下才接下这个工作。“他平时也爱好这个东西,家里的画笔、颜料全着呢!”宋海龙想,也许画画可以打开李可心里的那扇门。一个月后,村里的文化墙高质量完成了,村里给了李可3000元的劳务费。文化墙让来来往往的村民啧啧称赞,而李可也在工作过程中重拾了自信,甚至开始与村民打交道。“这样的变化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在这个过程中李可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宋海龙说,让贫困户活得有自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扶贫不仅仅要关注物质扶贫,更关键的还有精神扶贫。

  “条件差一点不要紧,累点苦点不要紧,身为‘第一书记’就是要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宋海龙在工作日志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老百姓朴实真挚的笑容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记者 安月琦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