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山西篇】“花中之王”变“铁杆庄稼”

2017-07-25 08:57:5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牡丹富丽堂皇,国色天香,素有“万花之王”的美誉。盛夏时节,记者来到位于洪洞县赵城镇南沟村的汾河油用牡丹产业示范基地,虽已错过花期,但一株株长势喜人的牡丹随风摇曳,大片牡丹上挂满了一个个宛若海星的牡丹角,让人大开眼界。

  “汾河牡丹是一家以产业扶贫为抓手、以改善民生为先导、以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方向,融合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化高科技股份制企业。”洪洞县汾河牡丹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宝家说。

  2015年,洪洞县汾河牡丹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经过两年的发展,目前已建设油用牡丹基地3900亩,涉及赵城镇南沟村、东沟村、南义店村、石滩村,牡丹全花茶及花蕊茶加工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年加工能力600万朵,赵城牡丹园初步完成一期观赏牡丹栽植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盛夏时节的农田里酷热难当。走进油用牡丹基地,村民张银仙正在除草。张银仙是南义店村的贫困户,她家3亩耕地全部流转给了企业,还签订了18年流转合同,每年每亩土地流转费为500元。张银仙指着眼前成片的油用牡丹说:“牡丹角的每一个角像豌豆荚一样,荚里就是牡丹籽。我在牡丹地里的收入远不止土地流转费。年龄大了,到外面打工已经没人要了,现在在家门口的牡丹地里打工,活不累,苦不重,一天能挣到70元左右。”

  在花茶加工中心,公司负责人邀请记者参观了花茶生产线。只见原料区、烘干区、包装区、成品区依次排开,错落有致。南沟村贫困户郭华玲三个孩子在上学,家里缺少劳动力,靠种植玉米和小麦为生。今年通过学习培训后,郭华玲被优先安排到公司全花茶加工中心工作,负责筛茶和花蕊分离,每天能拿80元左右的工钱,收入跟以前种地相比翻了一番。像郭华玲一样在花茶加工中心务农的村民有40余人。

  赵城牡丹园今年4月27日开园至今已接纳游客16万余人,项目的建成运营,增加了一张洪洞旅游名片,同洪洞其他旅游景区遥相呼应,互利互补。记者走进牡丹园,只见肉芙蓉、银红巧对、海黄、葵花湛露……不同品种的牡丹应接不暇,一幅牡丹百花园景象。

  “百宝阑干护晓寒,沉香亭畔若为看。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刻在牡丹园石壁上的一首牡丹诗格外引人注目。百米牡丹知识长廊,既增长了游客对牡丹知识的了解,又增添了游览情趣。李宝家如数家珍:“油用牡丹是一种新兴木本油料作物,花可供观赏,籽可榨油,花瓣和花蕊可做茶,精油可以做化妆品,根又可入药,可谓全身都是宝……”油用牡丹为多年生灌木,耐寒耐贫瘠,适合荒山绿化造林、林下种植,栽植后第二年开始结籽,五年后进入盛产期,50年可以不换茬,耕作成本低,管理费用低,堪称是“铁杆庄稼”。

  “我们将发挥企业在脱贫攻坚方面的优势,结合周边村实际,在精准施策上下工夫,鼓励村民围绕牡丹产业进行种植,比如在初栽植的牡丹地套种各种适宜的药材,加大观赏牡丹嫁接用芍药种植,达到标准后按协议进行回收。”李宝家满怀信心地说,下一步将扩大油用牡丹规模,研发牡丹系列产品,不断拉长牡丹产业链条。同时,依托当地生态的环境资源,创新产业扶贫思路,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周边村民脱贫致富,等到花开槐乡不仅有好风景,还有更好的“钱景”。

  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