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光伏扶贫工程是我市在扶贫投入机制方面的一个创新,也开创了全国扶贫的一个新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能源局的高度认可,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新时期实施精准扶贫的十大工程之一。我市的光伏扶贫一直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临汾模式”已成为全省、全国的典范。
日前,记者来到霍州市白龙镇韩南庄村,村后的大山满眼绿意,山下的村庄安详静谧。在村口,远远就看见一排排湛蓝色的太阳能电池板在屋顶层层叠叠齐整伫立,一块块蓝色太阳能板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成为村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走进配电室内,一条条电缆汇聚在一起,源源不断地将电流传输到了国家电网。
“我们村距县城远、自然条件差,因而我们这里人均收入低。为了加快村民脱贫致富步伐,当地扶贫部门多次深入调查研究,决定利用山区光照条件好的优势,建设30KW的小型屋顶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电站。”韩南庄村委会主任赵保平说,光伏电站投资22.5万元,去年11月底开工建设,自从并网发电后,他每天都要盯着控制器查看当天的发电量,因为控制器上与日俱增的数字就是贫困户们脱贫致富的希望。
“现在国家提倡节能减排,鼓励我们使用绿色能源,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次性投入终身受益。光伏电站收益重点用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赵保平一边看着光伏太阳能发电板的控制器一边对记者说,现在每天可以发电大约150度,按照一度0.98元的回收价来算,每天收入近150元。遇到天气好的时候,一天发电200度左右,每天就可以增收200元。目前累计发电量已接近2万度,预计可为村集体带来约2万元的收益。
谈起屋顶安装的光伏发电设施,村民朱水平激动地说:“真想不到用太阳能也可以创收!感谢党和政府对贫困户的关心,我今年52岁,有胃病,家里就我一个劳动力,除了种地、打工赚点钱,基本没有其他收入。现在村里搞精准扶贫,让我们逐步摆脱了贫困。”
“我们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11户24人。下一步,我们将努力争取建设村级光伏发电站。”赵保平满怀信心地说,“这是一项好政策,如果我们能够把项目争取下来,一年可以发电3.5万度左右,全部收益归村集体所有,并将用于贫困户所需,这样的话,我们就彻底脱贫啦。”光伏发电项目是实现扶贫开放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的新型产业项目。为实现贫困村、贫困户早日脱贫,去年以来,霍州市委、市政府把建设村级光伏发电站和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大举措,按照“政府引导、农户介入、市场运作、受益分成”的原则,整合使用扶贫专项资金,利用村内闲置土地资源发展光伏扶贫工程,大力实施光伏发电项目,所得收益主要用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扶持、贫困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集体公益事业和产业扶贫开发项目建设,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努力实现贫困户增收脱贫。
“2016年以来,我市投资650余万元,在7个乡镇28个村累计建设30座950千瓦的光伏电站,截至6月,建成并网运行16座,累计发电29.4553万度。”霍州市农林委负责光伏扶贫建设项目的赵建国介绍说,下一步,该市将充分利用国家新能源补贴政策,建设以村级电站和地面集中电站为主的光伏电站,使贫困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切实把光伏扶贫工程做成富民工程、惠民工程。
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