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嘟嘟嘟……嘟嘟嘟……”日前,在吉县农业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制定处理中心中垛基地,身着蓝色服装,佩戴护目镜的工人们正将收集回来的树枝放进破碎机进行粉碎。
“粉碎过程中,树枝有时候会弹出来,所以我们必须带护目镜,确保人身安全。作业时,需要我们每位工作人员相互配合,我的任务是将树枝放进粉碎机内,然后由其他人员进行摆放、机器调试……”今年62岁的吉县中垛乡安平村村民杨庚直是一位轻度残疾人,以前他的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种地、打散工。2014年,在朋友的推荐下,杨庚直成为中垛基地的一名长期工人。“我现在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收入,还拿出自己的一部分工资在中垛基地成立的合作社入了股,每年都有一些利润分红,日子是越过越好。”对于合作社未来的发展前景,杨庚直信心满满。
“公司主要是做农业种植、养殖过程中的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的项目,这就涉及到劳务用工的问题,我们更侧重的是优先考虑弱势群体,一方面给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教他们学习一些农业技术。”中垛基地的负责人谢职刚说道,“我是农村走出去的孩子,每次回家都能看到随处乱堆的畜禽粪便、果树枝条、玉米秸秆等农业种植、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我就一直在想这些废弃物可以做什么?”37岁的谢职刚回忆着,“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到马来西亚考察市场,利用空闲时间到当地的农业院校去了解怎样处理农业废弃物,在那里我找到了答案,就是进行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
谢职刚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打拼,凭借着一股闯劲,成为山西沃飞文化传播公司的总经理。有了目标后,谢职刚不顾家人阻拦,毅然返乡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项目考察初期,7个月的时间,他多次赴马来西亚和台湾,学习先进的技术,邀请了农业专家进行了多次试验,成功把废枝条粉碎、发酵、加工成有机肥。
2015年,谢职刚正式注册山西润年同创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和吉县光彩有机肥加工专业合作社,采用“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基地”组织模式,建立了专业服务团队,帮助果农检测果园土壤,并提供进园入户技术指导。目前,谢职刚已在中垛乡、柏山寺乡、东城乡3个乡镇成立了示范基地,带动周边农户500余户参与其中,还成立了残疾人互助小组,带动37户、39人。同时,吸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有机肥加工生产培训并安排就业岗位,带动贫困户16户。
当记者问及下一步工作计划时,谢职刚说:“既然选择跟农民打交道,就一定要依靠农民、相信农民、服务农民。下一步,我们计划在全县成立8个合作社和8个加工基地,吸收当地精准扶贫户、困难户、残疾人加入合作社,年底将利润按照比例各自发放,从而带动扶贫户就业和脱贫。”
记者 段小婷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