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大宁县曲峨镇的山西鸿晋塑胶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设备高速稳定运行着,工人们身着灰色的服装,头戴蓝色防护帽穿行于设备之间,呈现出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
“2017年底,年产40亿只一次性防护手套产业扶贫项目一期的1号生产车间,建成后已正式试投产运营,目前已销售近27亿只手套,收入达到2000多万元,产品销往美国、意大利、英国等多个国家。”该公司工作人员姚晓娟对记者说,“目前1号生产车间共有8条PVC手套生产线试运行,2、3号生产车间正处于基建阶段。整个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年产医用手套40亿只,年产值将达到4亿元,可以安排就业1000余人,其中50%计划培训录用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
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苏花平睁大双眼,仔细观察着自动脱模机上的每只手套,看到有破损的手套,她迅速揪下来放入脚边的塑料桶里。“我的工作任务就是‘找茬儿’,仔细查找手套中的残次品,严把产品生产质量关。听起来挺简单,但因为生产过程中机器设备一直在运转,所以我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想要快速找出不合格的产品还要确保安全难度不小呢。”
去年10月份,曲峨镇上支角村的贫困户苏花平成为山西鸿晋塑胶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以前只有孩子爸爸一个人在外打工赚钱,现在孩子上学正是花钱的时候,我也想赚点钱补贴家用,所以就来公司应聘上岗了。在这儿我学到了许多新技术,每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公司每天上班还有车接送,在家门口就业,我觉得挺好!”苏花平高兴地说。
“袖口0.04毫米”“手掌0.07毫米”“指尖0.12毫米”……质检科的工作人员拿着测度规分别测量手套的袖口、手掌、指尖等的厚度,一旁的质检科代班长王丽仔细查看着各个环节,不时对工作人员进行指导。“因为这些产品都要销售到国外,对质量要求很高,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会在每条生产线上随机选择样品,从长度、重量、厚度等方面进行检测,确保产品质量百分百过关。”
王丽是徐家垛乡南桑峨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地,生活比较拮据,“去年公司到我们村里招人,当时想着离家近我就报名了。刚到公司工作时,我什么都不懂,后来经过公司业务培训后,我熟练掌握了各项检测技术,还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这是我从来没想过的。企业落地到大宁,我家的日子越变越好了……”
据大宁县发展改革和经济信息化局副局长贺晓军介绍,年产40亿只一次性防护手套产业扶贫项目是省重点工程,也是大宁县的重点扶贫产业项目和经济转型发展项目,该项目投产运营后提升了全县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额,真正实现了大宁县工业产品出口“零”的突破,在助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解决了许多人的就业问题。
记者 段小婷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