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新宇(左二)讲解技术要点
临汾新闻网讯 5月7日,市区滨河西路立交桥全面完工并通过竣工验收。
这是国内整体规模最大的多箱室钢-混组合梁桥,也是我市历史上首座现代化立交桥,是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涉及百万民生的重点工程项目。
担任项目总工程师的束新宇用600多个日日夜夜,书写了先行气概和责任担当。
这是一位兢兢业业、性格执着的建设者,也是一位严谨高效、求真务实的工程师。
项目前期策划、质量管控、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编制及优化、专家论证……在一项项工作中,束新宇始终坚持以技术先行、技术创效来指导项目的施工生产和项目管控,不仅保障了项目的高效推进,更是为工程建设者的团队形象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7年10月,滨西立交桥实现预通车,献礼党的十九大。同年,该项目荣获“中国建筑钢结构金奖”。
攻坚克难 保项目推进
1.37万吨——这是临汾滨河西路立交桥的总用钢量。规模大、体量大、难度高、要求高,是这个工程项目最鲜明的特征。其大规模的采用顶升工艺,在全国范围内也属罕见。
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示范的案例可以参考。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必然要产生许许多多技术上的难题,这就需要束新宇和建设者们一同去攻克、去解决。
2017年4月,立交桥完成承台、墩柱的施工和钢箱、预制板的安装,进入上部结构施工,即将进行分段顶升作业。这时,两个难点摆在束新宇的面前:一是施工空间受限,二是吊装难度极高。
顶升作业的精度要求是必须控制在两毫米以内,但是在离地14.5米高的梁底进行作业,仅仅只有50厘米的作业空间显然无法满足施工要求。完成这项工作的传统方法是搭设脚手架、铺脚手板,但缺点也十分明显:周转困难、耗资很大,即便是安排10个工人,一搭一拆起码需要两天时间。大桥共有75个墩柱,仅这一项工作就得好几个月。
多年在工程建设方面的历练,为束新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当即想出了采用吊篮施工的方法。为了验证办法的可行性,他连续几天坚守现场,收集数据、方案演练、反复论证,用大量的实测数据得出结论:采用吊篮的方式完全可靠。
挑担式吊篮操作平台应运而生,仅此一项,就为大桥建设节约了5个多月的时间,直接节约费用76万余元。目前,该方法已经申报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
“吊装难”是摆在束新宇面前的另一道难题。顶升作业需要将千斤顶和钢板吊装至十几米高的梁底,但是安装完毕的箱梁限制了大型吊车的作业,重达200公斤的千斤顶依靠人力吊装又不现实,似乎只有采用升降车才是唯一的途径。
“用升降车效率低、费用高,必须找到更好的方法。”抱着这一想法,束新宇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把想到的办法一一尝试,失败了就重头再来,夜以继日地扎根施工现场。
最后,他独具匠心的制作出一个带转轴的吊具,将吊具临时固定在梁底,配合卷扬机的使用,就能够将千斤顶和钢板方便快捷地吊装到安装位置。这个办法又直接节约施工费用84.5万元,并形成了《用于桥梁梁底与墩柱狭小空间处的吊运工装及吊运方法》,申请了国家级的发明专利。
类似的难点难题,在大桥近两年的建设过程中数不胜数,却在束新宇迎难而上、绝不认输的执着中被一一攻克。
带队科研 为项目护航
十几年来,束新宇先后参加过徐济高速项目、南京河定桥高架桥项目、郑登快速通道项目等国家级、省级工程项目。一路历练、一路成长,束新宇不仅成为工程建筑领域的一名“老兵”,更坚定了技术先行的坚实信念。
滨河西路立交桥项目启动之初,束新宇就一手创办了项目部的科研小组,建立起囊括技术人员、设计院以及大学院校在内的科研团队。他们从数据采集起步,建立起大桥施工的原始数据库,先后完成了钢箱梁的应力应变、线型变化、顶升效果等各个环节的数据采集,结合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搞研究、做比对,形成了一大批实效良好、意义广泛的科研成果,为立交桥的顺利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立交桥项目采用模块化、工厂化生产,现场进行装配的方式进行钢箱梁、预制板的安装,实现安装过程的“标准化”至关重要。束新宇带着科研小组反复测量、多次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采用标准格构柱的方式,不仅为项目整体节约了2个半月的工期,还直接节约成本142万元。
当他发现桥面板的预留筋和钢箱梁剪力钉由于比较密集,会给安装带来困难的问题后,又带着科研团队启动了BIM建模技术用预演的方案指导现场安装。“BIM是指建筑信息模型,我们采用BIM方式,在安装之前预先建立三维模型进行多次预演,成功实现了避开桥面板预留筋和钢箱梁剪力钉冲突的问题。”束新宇把大量繁重的工作留给自己,把快捷和高效带给了整个项目,提高了工程建设的工作效率,为整个项目缩短了一个半月的工期。
两年来,束新宇带领科研团队共发表科技论文6篇,形成工法3篇,申报发明专利2项,QC小组成果4项,《基于顶升工艺的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箱梁桥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科研课题经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评价为国际先进水平,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技术创效 扬工匠美名
作为一名从技术岗位成长起来的总工程师,束新宇对“用技术创效益”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
他在保证项目正常履约的同时,积极采取技术措施,总结编制了5项技术增效,总计节约成本1200余万元,为项目的顺利履约和保证项目的收益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大桥的承台施工阶段,立交桥的组成部分——规划九路高架桥二号承台施工时遇到了麻烦:承台下方存在有热力管线、高压电缆、给水管线及排水管线,如果继续施工就必须先对几条管线进行改移。
改移管线的工程量极大、费用极高,同时还涉及多家产权单位,需要反复协调并安排施工时间。此外,改移管线的施工区域位于广大市民前往临汾市人民医院的必经之处,封闭施工又会极大地影响市民通行。几项因素叠加,困难成倍增长,束新宇面对这一现状率先提出了“调跨”的方案,即改变原有设计,对承台位置进行调整。
调跨是否影响大桥安全?束新宇把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放在首位,白天进行测量,晚上加班计算,把大量的资料、数据、测算成果发送给设计单位。经过设计院反复计算、复核,一致认为:束新宇提出的办法完全可行,对大桥的安全没有影响。
在匝道桥施工时,束新宇面对标准长度钢筋下料损耗严重的情况,积极联系钢材生产厂家,定制出符合匝道桥宽度的9.6米钢筋,仅此一项又减少主材损耗207吨,节约费用55.78万元。
如今,滨河西路立交桥已经圆满完工,以雄壮的姿态展现在全市人民面前,成为我市的地标性建筑,让广大市民的出行更加便捷。这里的每一寸、每一处都倾注了束新宇的全部心血。
大象无形,大爱无声。滨河西路立交桥仿若一座丰碑,深深镌刻着束新宇和广大建设者的功绩。
记者 柴云祥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