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大申德义:今日苗黄虽叶老 依施甘露尽心浇

2018-05-16 10:28:3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我是1961年至1964年在临汾师范学校读书的。当时执教语文课的是申德义老师。没想到50多年后,因为给临师百年华诞辑一本册子又请教于他。申老师已是耄耋老人,但一听到我要登门拜访,还是爽快答应了。

  我找申老师想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最近我看到一副对联,看着有问题,但拿不准,想让老师给指点指点,以进一步充实自己的对联知识。二是,我写了一篇在学校读书时的纪念文章,尽管报刊已经发表,但我还是想请老师斟酌一下,力求更加完美。三是,我写了几首习作的诗词,想让老师指点指点,以提高自己仿作古体诗的技能。没想到申老师依然像对待当年的学生一样,一丝不苟,推词敲句,两个多小时指导,使我受益匪浅,真是“与师一席话,又读三年书”啊!

  4月15日上午9时,我如约到申老师家的,刚在客厅坐下,申老师便匆匆从里屋出来,手里拿着纸和笔,纸上密密麻麻写着备好的与我谈话的要点。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一下子感动了我。

  我求教于他的对联是“少时快乐很简单”;下联“老时简单很快乐”。他说,此联从思想内涵上讲,言简意赅,哲理韵长,十四个字道出人生福乐之源,简单、精炼。但从对联格式上而言:其一,“时”与“时”、“很”与“很”二字犯了合掌之忌;其二,下联“乐”是仄声犯了下联必“平”之忌。他为我改成:上联“少时简单很快乐”,下联“老年快乐在简单”。

  对于我求教指点的文章,他和当年给我面批作文一样,首先指出我的文章优点:情真意切,流畅倜傥。然后一句一段地给我指出应斟酌的地方:哪个字不准确,哪个段不紧凑,哪个例子不恰当,讲得一清二楚。

  读了我的几首古体诗词,他说:“诗的格式、平仄、韵脚都没有问题,关键是在字、词的精准,意象和诗意的提高上要多下功夫。一番话说得我心服口服。

  申德义老师,在我当年读书时对诗词就颇有研究,每堂课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前些年,他又应邀到老年大学专讲唐诗宋词元曲,受到学员的欢迎。借这次机会,他又给我讲了很多写诗填词的着手着眼要处。

  他给我首先讲的是诗的立意。他说:立意是诗的灵魂,诗的主帅。抓住这个灵魂、主帅,诗才可格高韵长。他举例说,盛唐诗人孟浩然的《春晓》这首诗,作者叙写的不仅是自己早晨被鸟啼鸣醒后,想到花落知多少,更应该知“晓”,越是处于优越、舒适的环境时越要清醒地想到“福兮祸所伏”的道理。诗更是在启迪读者:一定要脑袋清醒,方向要明,路子要正,不要在美好时节,大梦不醒,让“夜来风雨”把“花”吹落满地。

  接着他给我讲了诗词创作的起承转合。他说:起(开头)承(承接)转(转接)合(结尾)是诗词内容的结构安排。他说:头开不好,难起下文;承接不好,诗无意境;转折不好,难以揭示主题;结尾不好,全诗无神。他还特别指出:起承转合“转”是关键。诗喜“看山不喜平”;好诗往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其要害在“转”。他说: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中第三四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正是“不相识”一转,才有一“笑问”。而这“笑问”一词,看似平平无味,却是诗人心醉之所在。“试想,如果第三句不转,而用“熟河陌路家门换”。那么,那种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便抒发不出来了。

  他还给我讲了诗词创作的时代性。他说:诗词创作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为时代的进步服务,要适合时代的需求,要古为今用,要在古人的基础上创新、改造、发展。仿古而不为古束,才能更好地展现时代的精神风貌。他特别指出:一味仿故,取悦故人,便为现代不睬,便会失去了写作的意义。如“入”声字,现代汉语已经把它分别归入平声、上声、去声之中,如果还一再强调“四声递用”,既增加写者的难度,又增加读者的难度,弊多利少。再如毛泽东的诗词名句:“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其中“英难”与“豪杰”词意相近,按说是合掌,是犯忌的。但主席不因词伤义,而是把它们用在一起,更彰显中国人民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很好!

  他还给我讲了对仗与对偶的区别、五绝与七绝的写法以及诗词的修辞、语言等方面的知识。老师不厌其烦,只想把满腹的知识,全部倒入我的脑海之中。

  我是满含着激动的热泪离开申德义老师家的。我真没有想到:一位80多岁白发苍苍的老师,面对一位七旬有加、两鬓染霜、毕业53年的学生,还是那样地谆谆施教、诲人不倦……我心潮澎湃,特为申德义老师赋诗一首以赞之:当年园圃育新苗,李艳桃红各自娇。今日苗黄虽叶老,依施甘露尽心浇。

  张巨温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