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史话:抗战救国的大烘炉

2018-05-16 23:27:23 来源:临汾新闻网

    作者乔忠延

    抗战救国的大烘炉

    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光未然从临汾出发奔向延安,路过壶口瀑布时,他的情绪更加激动。一到延安,他就在土窑洞的煤油灯下奋笔疾书,黄河大合唱》就这样飞扬而出,飞过黄河,飞翔神州!临汾形成的精神气概,激活了中华民族抗战的细胞!人才云集的民族革命大学民族革命大学是临汾在抗战时期对中国的一大贡献。

    抗战一打响,阎锡山就看到他那些旧军队难以担当重任,于是,在国民政府西迁至武汉召开的会议上,他便提出了要建立民族革命大学的设想。这一设想立即获得教育部批准,由于省政府此时已迁至临汾,这里就成为民族革命大学的诞生地。

    民族革命大学的办学宗旨很明确,就是为抗战输送人才。时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阎锡山兼任校长,第二战区政治部副主任梁化之兼任办公厅主任,实行具体管理。文化名人李公朴被聘为民大的顾问和教授,还参与了《民族革命大学纲领》的起草。具体负责学校工作的政治处主任杜心源、教务处主任杜任之及不少教师,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所以,民族革命大学实际是国共合作抗战的产物。

    办好民族革命大学需要大批人才,早在1937年8月中旬,阎锡山就派其堂妹夫梁埏武到武汉,吁请各方面给予支援。当时,抗日情绪非常高涨,临汾小有名气,在这里开办一所民族革命大学,为抗战输送新生力量,是莫大的好事,文化教育界进步人士热烈响应。沈钧儒、李公朴、邓初民、潘汉年、张申府等人,都积极参与了民大筹建工作。不少社会贤达干脆长途跋涉,来临汾任教。江隆基、侯外庐、施复亮、陈唯实、何思敬、温健公、秦丰川、刘潇然、刘达人、周巍峙、徐懋庸、萧军、萧红、端木蕻良等一大批学者名流,先后抵达临汾。顿时,临汾群星荟萃,分外惹眼。有名师授教,自然不乏高足弟子。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